本期目录

2014年, 第1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4-07-10
  

  • 全选
    |
    廉政论坛
  • 陈向芳, 邓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诉求之一。政府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为政府权力设定法律界限就是最好的“制度笼子”。行政法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力的重要机制,为政府权力的运行设定法律界限,规定了政府权力的边界范围和条件限制。政府权力的边界在于:职权法定、权利保障、行政责任;政府权力的限制在于:程序正当、合理行政、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
  • 曾小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干预民办高等教育有其必要性,其外部动因源自推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的需要以及缓解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需要;其内部动因源自民办高校内部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倒闭风险增强、公益性弱化等问题突出、容易诱使民办高校滋生教育寻租腐败行为,因而亟需政府积极干预。
  • 人权研究
  • 陈佑武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1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劳动教养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方面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因其内在的固有缺陷对公民基本人权也造成一定的侵犯。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劳动教养制度不仅与我国宪法法律的人权保障要求相背离,而且也与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相冲突,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并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就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与人权保障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孙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人权的起源与发展,要从市民社会理论探源。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才形成人权要求,市民社会确认了人权主体和基本人权,并对这种人权实质做了揭示。在人权实现上,马克思认为基于政治解放局限性无法充分实现人权,市民社会中的人权存在极大不平等性,只有变革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才能充分实现人权。
  • 张安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真理符合论有悠久的历史,罗素是其忠实的维护者和现代阐释者。罗素对真理问题的探讨触及的是知识论最基础、最难解的部分,核心是关于“符合”与“证实”问题,要点有两个:一是在意义理论、亲知原则和同构原则的基础上来阐明“符合”这个关系;二是在阐明“符合”的基础上考察“真的”和“可证实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认识论的符合论”和“逻辑的符合论”。文章对此做了初步阐释,指出了其中仍然存在的疑难。
  • 徐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影《罗生门》隐喻了一个被多重建构的事件。科学观或者说科学的社会形象,也是类似的建构产物。科学观是多样且变化的,其中有三种是深具代表性的,即传统的科学观、“还俗”的科学观,以及公众的混杂的和个人化的科学观。在高度科学技术化的现时代,科学的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而这三种科学观之间的张力,可以成为民主社会中的一种健康的力量,即在竞争性的解读中达到对科学的更加全面的理解。
  • 程潮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3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中国学者更多地思考文明与道德的关系,有的担心文明对道德的侵蚀而拒斥西方的文明。孙中山则将文明与民生联系起来,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得文明与民生难以调和,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严重,只有通过激进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中国尚处于贫穷的农业社会,需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将中国引向富强之路。文明与民生在中国是可以并进的,中国越文明,越有利于民生的改善。孙中山对文明与民生的矛盾的思考及其所持文明与民生可以并进的态度,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 邵维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45-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质公正地处理刑事案件,必须把违法阻却事由分成三类:一是法定违法阻却事由,二是典型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三是非典型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非典型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是指形式上符合犯罪客观要件且侵害了刑法法益的行为,由于保护或促进了当地社区绝大多数人的现实生产、生活利益,当地群众普遍认为不违法,所以虽然不符合法定违法阻却事由和典型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条件,但根据利益权衡仍能阻却刑事违法的情况。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承认和采纳非典型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具有合理性,但必须严格掌握它的构成要件,深刻理解其阻却违法的根据仍在于利益权衡。
  • 贺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科学研究制度的规定较模糊。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与美国海军霸权地位的逐渐消退,沿海国出于海洋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专属性开发、安全因素等的考虑而扩张对海洋科学研究的管辖权。依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嗣后的国家实践可为条约解释提供依据,甚至可能构成对条约的修订。这一实践可为我国完善专属经济区海洋科学研究制度提供借鉴,即细化军事测量立法、明确海警检查程序、通过加强海洋环境立法间接规制海洋科学研究活动。
  • 冯婷婷, 徐长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56-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APEC特有的自愿原则形成合作协议的模式,目前亚洲区域资本市场合作的路径之一——亚洲地区基金护照正继欧洲基金护照之后而在孕育之中。但亚洲经济体与欧洲经济体的实际情况差异巨大,亚太资本市场的合作要兼顾眼前和长远,从长时段看,亚太地区要积极稳妥推进ARFP建设;而从眼前看,要抓住机遇,切实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
  • 哈迎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6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创办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文章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人文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 黄文忠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66-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照OCLC关于高校信息用户信息行为及信息需求报告“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Resources”的思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研究广州大学学生在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得知多数学生喜欢去图书馆是为了自修、借书和阅读,其中自修已成为多数学生去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学生随着就读年级的递增利用图书馆则越熟练,找书的方式就越趋科学合理;学生的信息需求依次是时事娱乐、音乐、健康和就业。九成以上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只有四成的学生通过报刊获取信息,传统的图书馆报刊阅览服务受到挑战。因此,应从加强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网络专题信息导航服务、加强导读服务等四方面着手改进高校图书馆工作,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读者。
  • 毛军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也还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和制约因素,若不给予认真对待,将会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损失。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坚持发展标准、严格发展程序和纪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健全党员管理机制和加强组织保障工作等对策建议。
  • 叶从容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7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场主义散文的兴起是近年来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场主义散文理念的提出主要借鉴吸收了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构主义哲学家们对西方传统“在场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建构的“在场”思想,在场主义散文理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尚质”文艺观的回应。在继承以往有关“在场”的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在场主义散文理念代表人物也有所批判和发展,并赋予了“文学在场”以一定的新的内涵。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在场观主要体现在其核心概念“四非”说和“五性”说上。在场主义散文的文学在场观,既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僵化的散文观的消解精神,也体现了一种坚守文学的意义、真理和社会意义的主体性和现代性精神。在场主义散文的兴起及其散文理念的提出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树立起了一个标杆,对扭转当下文坛的一些浮泛风气具有积极作用。
  • 李文浩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行文艺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现代人类生活联系紧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流行文艺的生产在改革开放政策的促进下蓬勃发展,但市民文化力量的增强使流行文艺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有商品生产的属性,主流文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杆遭遇消解。显然,流行文艺的生产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立足民族性的弘扬,追求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情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 李俏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的文学地理学一般注重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研究而忽略作家对于地域文化的建构研究。文章以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的建构为例,说明正是超越于地域文化的整体历史语境决定了地域文化的书写价值,而地域文化以何种文化形象出现于作家的笔下,不仅与地域原乡相关,更取决于作家所持有的文化立场和具体文化理念。总的来说,莫言的生命主义、文化生态主义理念以及受当代语境影响的带民间色彩的文化政治理念是莫言创构高密东北乡的主导理念,它们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莫言纸上故乡的文化面貌。
  • 吴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7):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相对于政治权力中心的边缘话语——非主流文化的民间段子,其篇幅虽小,却蕴含丰富,形式活泼,在民间广为流播,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这是因为其多种社会功能——聚焦社会的认识功能、人际交往的协调功能、日常生活的娱乐功能与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在日益凸显出来,引起社会关注。因此值得我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