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5年, 第14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28
  

  • 全选
    |
    廉政论坛
  • 刘建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政治痼疾,腐败即公权私用,表现为公权力对公共性的价值背离、对制度规范的不遵从及对权力行为的监督失灵。有鉴于文化或心理因素支配行为的预期,权力观念与权力行为、政治实践之间存在内生关联,并通过直接—间接的二元机制发挥作用,权力观扭曲成为腐败的重要归因。权力来源观扭曲制造了一个特权阶层,权力价值观扭曲支持了权力寻租,权力运作观扭曲引起了权力滥用,权力制衡观扭曲则导致了监督失灵,最终“生产”了腐败。因此,在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的同时,要充分重视文化、心理尤其是正确权力观念的反腐作用。
  • 肖生福,曾冬冬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1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媒体对廉政政策传播的积极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廉政政策传播的主体更为多元,传播渠道更为多样,传播内容更为丰富,而要提升廉政政策传播效果,在廉政政策传播中必须广泛利用新媒体优势,构建政府、新媒体、公众三方循环互动的廉政政策传播新模式:在传播渠道上,应该由单向直线传播模式向双向互动传播模式转变;从传播媒介看,应该由政策宣传模式向公众互动参与模式转变;在传播内容上,应该由政策文本传播模式向内容形式多元传播模式转变。
  • 周利敏,朱伟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18-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失独老人群体是中国独特的社会现象,论文对失独老人情感变化历程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同时结合危机干预理论,研究了社工在失独老人不同情感变化阶段的介入策略。在危机干预中,社工主要针对案主提供起始诊断、首级干预、次级干预和评估等服务。实务研究发现,社工需要运用短期焦点解决,忌用自己价值观引导案主;危机干预方案应具弹性;主动帮助案主重建支持网络;培养案主自我解决能力、实行跨专业团队合作和全人康复服务等策略。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当社工本身处于不当情绪之下,很有可能出现反效果服务行为。这一实务研究为失独老人情感危机干预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借鉴和理论反思。
  • 李文杰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26-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国内老年人长期照护研究的热点及趋势,利用Bicomb及SPSS21.0软件对CNKI数据库(全库)910篇文献资料进行了关键词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展示。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老年人长期照护研究主要围绕5个类别展开,即“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政府责任及相关对策的研究”“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模式的类型、特点及设计的分析和介绍”“以台湾地区长照实践为重点的我国港澳台地区长期照护研究”“医学、护理学领域的护理问题探索和护理保障支持”以及“社会化养老体系完善和养老社会资源的整合方面的研究”。已有研究全面且深入,形成很多研究热点,但仍存在深层次的理论整合不足、顶层设计思考不充分等问题。未来研究应该拓展研究范式、深入研究主题,并开展多领域交叉研究。
  • 邵培仁,王昀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3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传播学视域内,“亚洲”长久以来是被忽视的存在。随着亚洲在国际舞台开始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亚洲必然要开始重新确认自身在全球历史进程中的定位,转向一种趋于文化话语独立的“亚洲主张”。传播的“亚洲主张”应当汲取、超越“非西方”的批判主义取向以及“亚洲中心”理念,走入既发挥本土内部多样性,又融合东西方理论的道路。在此之中,三种面向的亚洲需要得到关怀:一是历史传统的亚洲,二是西方经验的亚洲,三是现代转型的亚洲。“亚洲主张”应当提供重构彼此认同,超越内部博弈,回归世界问题的核心价值。同时,“亚洲主张”之于中国的意义也在议题之中。
  • 刘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4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居伊·德波从“景观社会”的批判视阈出发,揭示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各类电子媒介中商品幻化为影像化的外在形象的展示,商品虚化为广告中的视觉“表象”和符号“意象”;同时商品影像不断“死亡”和“复活”,呈现出一条交替变幻的商品影像“河流”,纵横扩展着人的消费欲望空间;在商品影像的幻象和幻变背后,是资本主义在经济生产上的“空间化”战略、政治统治上的景观意识形态策略的变化,以及实质不变的资本逻辑。德波的商品景观幻象批判理论,对我们科学审视和批判当今人类的视觉文化和消费文化,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 王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48-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易传》强化德育的传播力与教育功能离不开其由象而德的哲学思维以及一套取象方法。《易传》通过卦象对物象的象征与关联,论证生命的道德本性与社会律则的统一性,它把德性德育与规范德育、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性的关系问题置于天人合德的天人哲学运思境域,把德性德育、理性德育提升到道德信念的高度。《易传》把德育方法、路径与原理统一起来,论证了“天人合德”的德育依据和“继善成性”的德育自信,“元亨利贞”的品德提升和“自昭明德”的德育着力点,“易知简能”的德育要求与法象天地、直观易卦的德育旨意,“崇德广业”的圣人人格追求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生命境界,形成其基本德育理论。学习《易传》“法象天地”的德育学经验对于现代道德教育如何提升道德体验、道德实践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 陈心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5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论证是政治实践活动主体根据某种政治理念与主张,以对话、辩论、谈判、论述、演讲等形式实施的论证活动,其语言实践与政治结构、政治过程及其特征相关联,主要目的是“说服”,促使论证参与者接受或认同,并受文化背景、社会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呈现出社会文化性、语境依赖性等特点。政治论证作为在具体情境中开展的论证活动,应从论证所体现的文化背景、社会语境及论证的目的动机、语言、规范与规则、结构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 曹惠民,黄炜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6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公共领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强。特别是近两年,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公共领域的基础实施的功能以及人们的心理都造成了现实或潜在的伤害,最近发生的天津8·12爆炸事故、上海踩踏事件等暴露出地方政府应急能力及其评价的短板。地方政府是应对突发事件或冲突的核心主体。作为导向性功能极强的“抓手”,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关键一环。基于政府危机管理职能系统整合创新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是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规范和系统研究将有效弥补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短板”,必将促进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在“以评促建”中促进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稳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 李国青,李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慧社区的理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随着智慧城市的理念一同传入我国。在我国,智慧社区既被看作智慧城市的缩影,又被看作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和构成模块。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在建设理念、规划协调、基础设施、运营模式以及专业人才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困境。只有明确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将智慧社区有效嵌入智慧城市体系,创新运营模式,培养专业人才,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 龙其林,钟丽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7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沈河是一位不太引人关注却十分重要的当代生态诗人,他后期诗歌创作转向于自然生态,创作了以福建青印溪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众多作品。沈河的生态诗歌清朗、单纯而富有生命气息,他怀着怜悯之心看待自然与社会,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现实苦难的同情。他的诗歌充满了宁静、淡泊之态,以准确、丰富而简练的语言深入人类的精神深处,获得表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力度。
  • 张艳,朱晓玲,金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7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的翻译,最大特点是贴近美国人的审美情趣。一般认为,葛译的成功主要在于其采取了归化策略,即基于翻译生态环境构成要素之一——读者所作的明智选择。其实葛浩文具有文化和翻译意义上的Glocal Chimerican身份,其译本不只符合异域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同时也顾及到原语的语言生态环境,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可以表现为在多个维度选择适应双语翻译生态环境。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 “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研究葛译《我不是潘金莲》,表明其译本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比如用尽可能贴近原文的风格独特的语言和语法结构再现作者的声音,尽可能保留原作的“中国性”和官场文化生态内涵,更在交际层面上成功促进了中英双语文化生态的共融和谐。
  • 贺连花,马达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产物,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山歌由中原南迁至粤东地区,融合了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和畬瑶等土著文化,梅州的地形、地貌、气候、温度等自然环境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人文环境对梅州客家山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演化成具有梅州地域特点的客家山歌。
  • 李海燕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12): 8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民出身、70后成长背景以及日常都市经验与黄咏梅平民立场的选择关系密切,但岭南文化平民风范的影响更是决定其小说创作平民化的重要因素。受平民意识的影响,黄咏梅笔下的人物形象多为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他者”,权力缺失和生存艰难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而权力规训下的异化人生更是“他者”的苦难。面对权力挤压下的悲凉生存,黄咏梅以务实有效的日常生活和张弛有序的快乐人生为岭南民众们找到了自我生活艺术化和对抗权力网络的方法,而黄咏梅强烈切身的平民式同情更为底层民众找寻到生活的温情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