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6年, 第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3-28
  

  • 全选
    |
    廉政论坛
  • 姚 诗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腐败犯罪法网不断严密化,立法价值取向和司法解释立场逐渐向《联合国反腐败公约》(UNCAC)靠拢;高官腐败问题得到大力治理。但是,中国刑法和UNCAC相比,还存在规制范围较窄、刑罚设置不够合理、出罪或轻处事由设置不当、配套规定不健全等问题;中国反腐败实践中则存在反腐机构内部协调机制不畅、司法机构独立性欠缺、监督体系不够清晰、司法能力尚显不足等缺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刑事法律规定,健全配套制度建设;强化反腐败机构地位,优化机构职能与衔接,加强反腐败机构的内外部制约,切实提高司法能力。
  • 韩 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全球范围内第一部指导国际反腐败合作的法律文件,对预防腐败、反腐败国际合作、非法资产追缴等问题进行了法律上的规范,为全世界的反腐败事业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准则和行动指引。《公约》除序言以外共分为8个章节,71项条款,其中第四章对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进行了规定。文章对《公约》第四章所有条款(从43条到50条)在中国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议,评析中国在引渡以及国际司法协助等法律条文立法方面的不足,并从如何完善中国引渡法律制度、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 人权研究
  • 郭曰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17-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除强制性程序外,我国迄今尚未接受联合国任何一项核心人权公约或其任择议定书规定的个人来文程序、国家间指控程序以及调查程序。以《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简称“《任择议定书》”)为例,通过分析在《任择议定书》约文谈判和起草过程中我国对个人来文程序、国家间指控程序和调查程序的立场、意见和建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往往与《任择议定书》的支持者相左,比较接近于怀疑论阵营。中国政府提倡人权对话反对人权对抗的理念和做法是正确的。但国际人权法中的准司法程序的对抗性不同于人权对抗,因此,笔者建议我国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为批准《任择议定书》创造条件,并在适当时机签署和批准《任择议定书》,且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决定是否接受其他核心人权公约或其任择议定书规定的准司法程序。
  • 沈玮玮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2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州约法在中国宪政史上的意义是以其完善的人权条款而被赋予的。继武昌起义后的各省约法争相效仿鄂州约法,并且完全承袭了其中的人权条款。人权条款的全面性和体系性与军权与民权相约而成的约法性质有关。以鄂州约法为代表的民初约法是在“建政”而非“建国”的意义上使用约法,包括人权条款。因此,人权条款虽然以法条的形式存在,但依然只是具有救亡和启蒙的宣言性意义。人权条款与邹容和孙中山等人的思想颇有渊源,但本质上并未摆脱形式化的色彩。在当时南北革命党人、立宪派和旧军阀官僚的权力争夺中,人权条款几近沦为空文,所幸在此后民国立宪进程中一直被保留下来。
  • 蒋银华, 肖 芃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价值论、认识论和系统论等是司法改革评价的理论基础,文章以司法评价理论为基础,从主体评价视角出发,综合运用主观评价法、统计数据的客观评价法以及系统模型的综合评价法,通过选取司法改革评价指标中的评价司法规律标准和公众感受标准,以民事诉讼程序运用者的视角为例,对司法权运行机制进行评价分析。文章认为,应以高品质的司法产品回应用户的体验期待,寻找有效的交互技巧,设计更为开放的系统、更为公开的参与方式,使得利用者充分认识司法权运行机制的属性、规律,进而获得利用者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更应积极探索利用者对司法运行机制的公正、平等价值的根本需求,通过司法权运行机制自身改进,塑造使用者新的体验期待和体验感知,真正将“用户体验”纳入到法治、司法的轨道,实现对用户体验的创造性转换。
  • 蒋华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3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司合同理论认为,公司是一系列合同的联结,公司可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公司的内生性制度设计。强制性的公司法无法实现公司目的。公司合同属不完备合同, 需要公司法提供标准合同文本。公司参与各方可筛选公司法、补充公司法,但公司法不能代替公司合同的自由安排。公司法规则通过市场规则的检验,获得适应性品格,从而提升公司法价值。
  • 李玲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45-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9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以其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的国内居民消费和国外需求情况,分析了代表性国家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的消费需求特征;同时选取5个发展中国家,通过其居民消费、收入差距构造消费结构指标,用面板数据进行FGLS回归,得到以下结论:(1)在代表性国家所经历的工业化时期,居民消费与一国的产业结构演进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2)扩大收入差距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代表性国家的产业结构软化;(3)在较大的收入差距作用下,居民消费结构偏低,导致居民消费增加对产业结构的软化有反向作用,对低端工业化有正向作用。
  • 姜彩芬, 包蕙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5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购物更加便捷。研究在UTUA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其他阻碍因素,利用收集到的广州地区80后出生的Y代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购物意愿的238份问卷调查数据,探讨期望感知、便利条件、社会影响、使用情境、安全风险、隐私风险与成本因素等对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购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期望感知、安全风险和成本因素三个变量显著影响了现阶段消费者手机购物的使用意愿,而社会影响、使用情境、便利条件和隐私风险则没有显著的影响。
  • 黄华炎, 刘 毅, 路 红, 彭 坚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网络社交用户的主观幸福感已经引起了许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的重要理论文章和实证研究,对网络社交用户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测量工具,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析。目前,网络社交用户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含糊,缺乏情境性;测量主要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缺乏标准化工具。已有研究关于网络社交用户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人格特质、人口学因素、网络社交行为模式以及使用强度等,但因素之间缺乏整合性,网络社交用户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未来此领域研究应着重对概念、内容结构和测量、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并适时进行本土文化和跨文化研究。
  • 杨 杰, 罗 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4年初,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高校智库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广东省高等教育资源虽然丰富,但高校智库建设相对滞后,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施政理念,营造智库氛围,强化智库意识,拓展转化渠道,共建智库平台,并不断探索高校智库建设的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
  • 李文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存风险是经历30多年发展的民办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从其发展过程来看,生存风险形式上是由民办高校资金链的断裂造成的,实质上则是植根于它自身的“两重品性”。当然,因相关法规政策制定和贯彻中的片面而导致的“政策风险”,也是民办高校管理中必须正视与克服的问题。在新常态下,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需要其自身的自律,更要求相关法规政策拟定与施行的公平和规范。
  • 哈迎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7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现代作家的灵魂书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文章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中国现代作家灵魂书写的方式、贡献及意义展开了深入研究,指出中国现代作家的灵魂书写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传统,而且具体而微地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度和高度,对我们研究和把握当代文学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高翔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8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曾担任《妇女杂志》主编的胡彬夏,是清末民初留学美国的女性知识精英。胡彬夏妇女观的核心是“改良家庭”,即主张将女子安置于改良家庭的坐标,内容包括改良家庭与改良社会、女子教育、“新贤母良妻”的形塑等方面。“改良家庭论”在民初引起的社会讨论,彰显了作为20世纪初期妇女启蒙思潮的一个侧面。若将研究视域“脉络化”,亦可窥见“改良家庭论”与清末民初妇女启蒙路径的转换、民族国家话语、性别认同、“五四”新文学书写之间的内在关联。
  • 于建玮, 赵丽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3): 9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审美利害性问题入手,结合文艺作品形式与内容因素,文艺作品内容所包含的社会利害性是影响文艺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利害性的主要内容是文艺作品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立场,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衡量作品文艺价值的高下,要特别关注其内容的社会利害性是否对主流价值观构成危害。在当代中国,文艺价值需要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视角观察生活、引领创作、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并在分析历史上的文艺作品时科学地找到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