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7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2-28
  

  • 全选
    |
    廉政论坛
  • 张永和, 曾 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治理腐败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而制度则是预防与惩治腐败的根基。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通过制度治理腐败的核心是依法制约权力,依法治腐的中心则是依法预防与惩治官员腐败。要通过法律制约官员的权力,维护官员与民众关系以及保持良好的权力德性,如此才能保障人权、实现善治。从“中国民众腐败观念调查”中党政机关受访者的经验数据出发,分析他们对腐败与反腐败的直观经验,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治理腐败的经验,归纳、比较倡廉式反腐、政党纪律反腐、依法治腐等治理腐败的模式,明确腐败治理应遵循依法反腐的逻辑导向。要在法治的框架内构建完善的腐败治理体系,需认清腐败治理的策略与模式,要以改革抑制腐败,通过法治遏制腐败。
  • 于铁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15-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过程与动态视角出发,考察官员在权力场域中走向腐败的行动轨迹。基于监狱个案访谈材料,研究发现腐败官员在社会心理层面始终面临“压力关”“钱财关”与“自制关”的权力认知考验,在实践层面则普遍遵循“找衙门”“送上门”与“开后门”的权力运作模式,“关”与“门”的双重叠加效应助长权力腐败的发生,同时正式制度与社会层面的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为权力腐败提供可能。为此,建议从权力场域与权力制约两个方面理性应对,积极预防。
  • 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
  • 卢文刚, 周 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2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台风是综合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具有影响面积大、次灾总类多、持续时间长、应灾部门多等特点,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考验非常综合。文章运用承灾体脆弱性理论从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四方面对台风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剖析广东省应对台风“妮妲”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基于承灾体脆弱性的台风防御策略,以提升应急能力。具体而言,在致灾因子减缓措施方面应提高台风路径预测的准确性,打通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应急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和演练,加强群众防台应急科普宣教;在应急准备措施方面应强化应急横向纵向联动合作,畅通部门间信息对接流通渠道,健全基层应急资源保障系统,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救援积极性,提升政府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和能力;在恢复准备措施方面应加快后期巡查恢复工作,强化脆弱性人群的灾后心理干预,科学开展灾后评估总结工作。
  • 唐桂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提出了由技术维、经济维、组织维和社会维构成的四维度城市灾害恢复力评价模型,将社会公众的风险认知及应对灾害的行为反应状况引入了评价体系。通过对中国从高纬度地区到低纬度地区分布的7个灾害高发城市的灾害恢复力调查和理论研究,构建了灾害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一是综合评价模型和机制将城市防灾减灾的各个方面均纳入评价范围,因而评价可以客观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灾害恢复能力和水平,成为城市加强灾害恢复力建设的参照标准;二是综合评价模型涵盖了城市灾害管理的诸多方面,因而借助评价可以准确发现城市灾害管理任意方面的薄弱环节,由此确定加强灾害管理工作的重点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强化灾害管理工作;三是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未确知测度方法有效地弥补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不足,使评价结果分辨率更高。
  • 黄仕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38-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吉登斯从支配性结构、日常互动与人类本质三个基本维度对权力进行了界定,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权力蕴涵,由此彰显其权力观的独特魅力,体现了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唯物史观的视阈看,吉登斯权力观虽然丰富,但其视阈中的权力基础二元化、权力主体抽象化及权力形态物性化的论述都存在不少值得争议的地方。
  • 王 雄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4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候选人提名制度被认为是现代政治运作中的神秘“黑箱”。文章以中国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执政党提名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标准、提名方式及其对人大代表当选后的政治行为的影响。文章发现,第一,执政党主要以阶层结构、素质结构和政治表现等三个标准选拔代表候选人,阶级结构标准是提名的必要门槛,素质结构是提名的基本保证,政治表现是获得提名的关键因素;第二,执政党提名代表候选人并非采取完全封闭式的集权提名方式,而是采取集权提名和分权提名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在这种提名制度的影响下,通过直接提名产生的代表候选人倾向于回应公共利益,通过分权提名产生的代表候选人倾向于回应选区利益。
  • 田 恒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5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策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政策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政策能力也因此逐渐成为公共治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已有研究主要围绕政策能力的概念、影响因素、衡量途径及其提升策略等内容展开。将政策能力限定在政策制定上的做法似乎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从组织能力和个人能力两个维度来理解其构成要素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影响政策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生性因素和外生性因素两类。与“结果途径”和“产出途径”相比,“输入途径”似乎是衡量政策能力的一种更为可取的方法,一些定性的政策能力评估框架也不断被设计出来。政策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有赖于多种要素的整合。总体而言,政策能力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正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 林敏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58-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对社会组织的概念和内涵界定经历了持续变化,反映出政府和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2000年以后社会组织得到广泛发展,但目前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手段滞后于社会组织的发展。本研究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提出依赖信息管理工具,挖掘现有管理资料中的风险信息,建立风险导向分类管理。按照社会组织类型决定监管的力度和主要方式,将社会组织运营过程中的要素分解为社会风险和运营风险两类,根据两类风险的高低组合,将社会组织分为全面监管类、政府监管类、公众监管类和内部监管四类。按照风险要素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开放性,能够根据社会组织的活动创新以及组织发展加以灵活调整。
  • 姚若松, 韩红静, 王卫东, 蒋海鹰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66-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1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探讨老年人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老年人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在应对方式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效应模型受到年龄和性别的显著调节作用。因此,得出如下结论:社会支持在应对方式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起载体作用。此结论对调整老年人应对方式进而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重大意义。
  • 贾岷江, 廖 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7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众创业背景下,如何保证创业成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了展览的功能和创业活动的主要问题,认为展览至少可以在创业者(或团队)产生、创业立项、产品销售和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解决创业者的教育、创业机会的确定、创业资源的组织、创业模式选择、创业环境改变和创业绩效提高等关键问题。为此建议:创业者应当自始至终重视展览的各项功能,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创业者作为观众或展商积极参与展览活动,未来研究应当重点关注创业者如何作为观众从展览中获得支持。
  • 吴水田, 孙晓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入境旅游是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内容之一,韩国通过将传统文化和“韩流”文化产业等元素融入旅游产业,使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相辅发展,并通过设立韩国文化研究院等多样化的营销推广方式,成功地塑造了以文化为先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大大提高了韩国在国际旅游中的影响力。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需要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以美食旅游为突破口,将旅游环境建设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不断强化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
  • 李子彦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86-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人民群众多样性教育诉求的增强和政府教育财政压力的加剧,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意味着需打破政府垄断,向多元主体供给模式转换。治理理论、第三部门的崛起及多地的有益探索为这一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这一转换路径意味着需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治理工具,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政府、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社会公众等都可能成为供给主体,实施多样化供给。主要体现为:政府服务、政府间协议、政府出售、合同承包、补助、凭单制、特许经营、自由市场、志愿服务和自我服务,等等。在此过程中,务必坚守公共教育服务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及监督管理评价机制。
  • 李 毅, 柯志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2):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教育是教育外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延伸手段,是人才培养大学办学实践的逻辑起点,也是大学承担的基本使命。基于对普遍主义与本土问题意识的认知,文章从大学国际化的角度,以国际教育与我国大学人才培养互动为主题,探讨国际教育与我国人才培养互动的内涵、推动力和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探讨国际教育与我国大学人才培养互动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