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8年, 第1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8-07-28
  

  • 全选
    |
    廉政论坛
  • 任建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受到政商各界的广泛响应。提出新型政商关系的主要背景,正是基于我国曾经先后出现过的“勾肩搭背”和“背对背”两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政商关系状态。理想类型方法等的分析表明,新型政商关系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然而,要构建起具有普遍性的新型政商关系并非易事,除了实务部门已经提出并采用的措施,还应当转变观念和认识,继续坚定不移地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解放思想,以防止利益冲突原则为指导制定科学的政策。
  • 于铁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1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市场说、评价说与廉洁说可知,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受到投入与产出的共同影响。鉴于以往的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到公共服务的权力行使,本研究聚焦廉洁感知与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关系,以CGSS2015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元线性回归(OLS)与次序回归(ologit)分别考察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与服务质量满意度。研究发现: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具有“不患贫而患腐”的特征,首先,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对于绩效评价的影响不应该被夸大,在充足性、普惠性方面公共服务支出对绩效评价具有反作用。其次,公职人员的廉洁程度与反腐力度对于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具有显著回归影响:一方面,公职人员的廉洁程度与反腐力度对于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另一方面,廉洁程度与反腐力度显著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充足性、均衡性、便利性与普惠性。研究表明,推进廉洁政府建设与加强反腐败斗争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
  • 人权研究
  • 管 华,李 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2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九大的顺利召开,为我国人权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国内层面上看,新时代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创造性地提出了幸福权,同时,对平等发展权提出了更高要求;合宪性审查也已提上日程,宪法法律监督成为保障人权的可能手段。从国际层面上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智慧受到更多关注,在对国际人权保护和“中国梦”的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李 力, 昝瑞礼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纵观毛泽东与习近平的人权思想,不难发现,两者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太多的相似,均是产生于乡村,延伸到祖国,升华至世界。同时,两者的人权思想均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在马列主义的影响下不断扩展、不断深化和不断丰富。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在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人权观的延续、变化与合流,基本实现了中国人权保障由生存权到发展权的过渡,并发出了响彻世界的中国人权声音,把毛泽东开创的中国人权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李 兴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39-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关于宪法实施问题的讨论中,如何启动我国的宪法解释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共同规定的释宪主体与提请违宪审查主体以及相应的申请程序共同构成了我国的释宪机制,为这一机制寻找常态稳定的启动动力应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这一动力来源的探究可以以香港特区基本法的解释机制为参照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了该法的基本解释制度,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导下,香港特区法院具有附属性解释权的解释模式,而且已经有了较为成型的实践。未来我国释宪机制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凸显最高人民法院在提炼宪法议题以及申请启动释宪机制中的作用,把日常司法职能履行中凝聚的对宪法解释的需求转变成启动释宪机制的常态化动力。
  • 张 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央对澳门特区法律的备案审查监督具有基本法的法理依据。基于法治原则的分析,可以发现,备案与审查共同构成了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立法监督。根据我国《宪法》和基本法的规定,并参考我国其他规范性文件,监督机制应当从如下方面予以完善:备案包括立法会制定的法律与议事规则,并由最终的制定机关报备,对于备案的期限与结果应当予以明确,从而加强效果;而审查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并将主动审查与被动审查相结合,从合法性与合理性两个角度予以衡量,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法律应当根据辅助性与比例性的原则予以处理。
  • 刘 莉, 沙宏微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5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化”表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相融。以城市“地方感”为基点,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寻找两者相容构建的场域、途径和机制,以城市精神建设为载体,“活化”城市文化资源、创新城市新媒体传播方式、营造城市和谐公共生活,是融通、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 熊美娟, 李凤欣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6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78—2016年《人民日报》社论文章,剖析改革开放以来阶级话语的发展变迁。研究发现:“阶级”话语逐渐淡出视野,“阶层”话语稳步发展;凸显对立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话语体系不再流行,而 “工人阶级”“共产主义”等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特色和信仰的话语稳居主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阶级”话语正逐渐向强调功能、和谐社会的“阶层”话语转变。
  • 李 惠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研究现状中,存在脱离延安时期历史语境而过分强调意识形态意味的倾向。回归延安时期历史语境,剥离其意识形态意味,从民族革命的历史视域与大众审美实践的维度审视延安时期文艺理论文本发现,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直接生发于抗日民族革命的现实土壤,直指文艺创作实践,平实而鲜活的理论话语促成了理论批评与文艺创作实践的有效互动,在总结文艺创作经验的同时又指导着当时的文艺创作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探究延安时期文艺理论对于摆脱西方文艺理论话语束缚、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提供了切实的历史经验,这正是延安时期文艺理论的重要意义所在。
  • 吴洪成, 郝丽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7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中国经历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先后建立了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两处翻译机构,组织翻译西学书籍,选编教科书,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不仅有助于近代西学东渐及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且在中国近代教科书史上发挥了前驱先路的作用。
  • 庄泽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83-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衡》杂志创刊,导源于部分留美学生对白璧德崇古黜今思想学说的接受,并在归国后获得国内不满新文化运动的群体的支持,而将批判新文化派作为其公开的职志。然而《学衡》在当时国内思想界却境遇不佳,这与白璧德学说的特质与局限密不可分。文章旨在重新梳理《学衡》创刊的相关史实,并从其思想渊源和时代处境入手,考察白璧德学说对《学衡》的促成与制约,探析该杂志在当时未能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所在。
  • 付希亮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7):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山海经》研究者只研究了《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未有人研究更重要的问题,即《山海经》反映了什么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山海经》中记载的许多怪物怪神,如九尾狐、人面鸟身句芒神等,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动物或人,但也绝非杜撰。那些狐、鸟是氏族的图腾,《山海经》反映的是中国图腾时代的社会状况。20世纪多数研究者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不过《山海经》并非反映此时代历史。《山海经》前身《山海图》完成于商初成汤在位之时,其中《山图》反映商朝初年各部落住址,《海图》反映商朝重要方国历史渊源和有关情况。《山海经》关于王亥、四方风名的记载已得到甲骨卜辞的印证,证明此书并非出自战国至西汉人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