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0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01
  

  • 全选
    |
  • 刘 颖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救亡图存之际,在西学主动与被动输入、中西比较思维兴起等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启蒙民俗思潮。无论维新派、革命派还是保守派的知识分子均关注到“民俗”的问题,他们将民俗观与启蒙精神结合在一起,以论文形式或小说、戏曲等文学创作的类型,借助西方机器印刷和书籍报刊的商业运作模式迅速传播,此外亦有通过宣讲、演说以及戏曲表演等社会活动进行的传播。启蒙民俗思潮对我国陋俗的批判,对移风易俗、科学新知的宣扬,在国民教育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民俗”范畴内学术问题的探讨,为民俗学等学科的现代确立亦打下了坚实基础。
  • 程波涛 孙丽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1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极老人星(即寿星)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长寿之神。受早期宗教信仰与先人天体崇拜的影响,中国人对于南极老人星的崇拜历史悠久,且一直被延续了下来,从早期的国家寿星祭典礼仪到民间的寿星崇拜,南极老人星崇拜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承载了越来越多世俗文化的内涵,并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集中体现了国人的生命意识、民俗心理及长寿观念,长期以来也不断地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流布与传播。南极老人星崇拜的发展演变,直接促进了南极老人星的人格化和形象化以及各种《寿星图》、器物装饰和工艺品的诞生。寿星老人图像的生成逻辑由“能指”与 “所指”共同构成,表面的“能指”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背后的“所指”以有形的图式传达了国人敬老、崇老、孝老的传统与人生礼俗的文化意蕴,也承载着国人多重的福寿愿望。这些生命期许与社会伦理观,长期发挥着积极的社会文化功能,直接推动并加速了寿星崇拜的发展及其图像的传播。
  • 马 梅 李冷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19-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显有对祭灶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多数停留在对节俗渊源的追溯、节俗文化心理的叙述、节俗社会功能的释义上。文章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通过田野考察、民俗调查,对人物进行深度访谈、对叙事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从祭灶的演绎进程,包括祭灶的指称、时间分布、传统内容、禁忌与适应、当代形式,探寻祭灶的动态变迁与意涵转换,使祭灶这个流传甚久的重要春节习俗,在现代化文化语境下的历史记忆传承与当代日常文化实践意义、在乡村变迁与乡村建设中的意涵得到展现。
  • 许秋晨 程广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现代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生命不断延长,以致突破死亡界限成为可能。这一情状必将带来一系列生命伦理学难题。文章从“尊重、不伤害/有益、公正”的角度,揭示了由突破死亡界限的可能性所产生的知情同意、人格和资源分配三方面问题,同时从道德约束、法律规范和制度设计三个方向思考未来人类突破死亡界限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 王玉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3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实,也是一种想象力环境。关于虚拟现实的想象力正在改变着当代人对于“真实”的感受。20世纪末以降,虚拟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人们在这样的作品中体验并探索着真与假的新界限。《攻壳机动队》以来的虚拟现实游戏题材作品在意义结构上的转向,标志着一种真实感的代际断裂,“或然性真实”代替“实存性真实”成为了理解真实的新经验。或然之真与物理实存不再必然相关,“真”不再是唯一的、排他的,每一种真都显现出自身的限度,定义真实凸显为一种权力。
  • 薛少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4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挖掘、图像识别和统计预测等领域成就非凡,但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能力还亟待提升。作为涉身认知的起源之一,affordance概念常常被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类、动物与环境进行互动的方式。目前,这个来自于生态心理学的理论也激发了人们对机器人设计的全新思路。机器人也可以被当作自主的行动主体,能够根据自身的物理能力来与环境进行有效的交互活动。通过理论论证和新近研究,吉布森的 socialaffordance理论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交往环境下,对机器人与人类的社交进行计算机意义上的语言描述。因此,该理论可以为未来机器人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一个可靠的方向。
  • 曹 瑞 张海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49-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利他行为的概念,通过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和专家评定,构建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的基本维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初始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校标关联效度检验,最终确立了包括“友善慷慨、分享合作、爱心助人、奉献帮助”四个维度、共计 17个题项的《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问卷》。信效度分析表明,问卷结构清晰,具有良好的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可以作为测评小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有效工具。
  • 路红,郭蕾,梁俏,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57-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问卷法对 138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学校参与在父母婚姻冲突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月收入后,父母婚姻冲突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学校参与显著中介父母婚姻冲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亲子关系对中介路径“父母婚姻冲突 → 学校参与 → 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父母婚姻冲突通过降低学校参与进而减少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在高亲子关系青少年中显著强于低亲子关系青少年。
  • 石荣,贡喆,刘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65-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正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小到人际互动大到国家政策都会涉及公正问题。作为一种不可否认的推动人类行为的重要力量,公正对亲社会行为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社会、组织和人际匿名互动三种不同的情境系统出发,阐述了公正感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结合社会交换、社会学习、群体卷入和情感事件等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公正感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初步构建了公正感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双路径模型。未来研究可从理论整合以及中介机制的探究、跨情境比较、不公正经历的溢出效应和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化。
  • 刘凤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74-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界对康德的时间学说和历史学说都有较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康德将时间上的世界理念界定为从当下向过去回溯的整体,然而这种时间序列可以回溯到哪一点是不确定的。世界理念所包含的不确定性为理解历史理念提供了启示,历史的开端绝不能够从确定时间点来理解,而最多只能以揣测的《圣经》事件来辅助人们思考。此外,这种不确定性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历史的终极目的。世界理念与历史理念之所以有如此区别,是由于历史理念对应于以未来维度为主的灵魂不朽的实践公设。
  • 程潮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8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哲学》与《历史哲学大纲》是朱谦之在历史哲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也是学术界研究其历史哲学所不可忽视的原典资源。然而就其研究历史哲学的学术生涯来说,它们只能代表其阶段性的成果。实际上朱谦之研究历史哲学大致经历了虚无主义历史哲学、新生机主义历史哲学、三民主义历史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四个阶段,这一心路历程见证了他从拒斥到拥抱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转变及其对大同共产主义始终不渝的追求。
  • 蒋银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88-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治人才培养的多元一体化机制建立在反思单一法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之上,突出了法学教育理想与现实法治需求的统一,从而形成更为多样、灵活与开放的培养机制。多元一体化缘于从“法律人才培养”到“法治人才培养”的转变,体现了对改革开放 40年来法学教育的经验总结和反思,也回应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需求。具体而言,法治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包括四个方面: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方式多元化、人才类型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多元化的内容还需要一体化的整合,一方面应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法治建设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则应当在全面依法治国需求的统摄下,同既有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制度以及国家法律职业统一考试制度整合为一。
  • 黄竞欧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103-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财产权确权中介的演进为线索,不仅梳理了从以神权为中介的产权确认到以法权为中介的产权确认的去自然化过程,将其阐释为人格与财产权相剥离的过程,而且分析了当下财产权呈现出的信用化趋势,并区分了基于货币体系下的信用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信用之差异。区块链技术运用算法试图达到对财产权确权中介的去人化,大大拓展了信用的范围,使财产权进入后人类信用时代,从而实现一种对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的重塑。
  • 丁魁礼,贺静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109-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城市治理进入精细化的新阶段,老旧小区适老化微更新是城市更新的一种新趋势。文章研究了老旧小区适老化微更新的政策问题感知、搜索、界定和陈述,深入剖析了老旧小区适老化微更新的公共属性,这些属性导致适老化微更新存在着诸多难题,破解这些难题,必须进行公共政策创新。政策创新的可能路径如下:实现政策制定主体创新,建立健全适老化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政策内容创新,调动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实现政策执行机制创新,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共治机制与多部门联动的政策执行机制。
  • 顾鑫炳,刘明,陈雨欣,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11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商场火灾隐患较多、内部人员密集、方向辨识困难,因此,发生火灾时公众及时感知危机、做出有效避难行为就尤为重要。文章对公众的商场火灾危机感知与应对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分析了场景危机感知在公众应对商场火灾时的影响。研究发现,场景危机感知对公众报警、通知他人、组织疏散、从紧急出口逃生等积极应对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从电梯逃生的冒险行为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就地等待救援、跳楼等行为则无显著影响,而社会人口特征、消防安全经历、商场熟悉度也对火灾应对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