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全选
    |
    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主持人:童 星、周利敏)
  • 童 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急管理的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始终相伴而行。风险—灾害(突发事件)—危机的演化 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相应的,就需要风险治理 -灾害救援(应急处置)-危机治理的全过程管理,其间 既有常态又有非常态,二者还会相互转化。当前这场由武汉发端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现 行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挑战,也为完善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机遇。它启示我们:应急管理体制应 区分为常态化和非常态化两种,并处理好二者的转化与衔接;应急运行机制重在理顺政府内部关 系,包括府际关系、部门关系和条块关系;舆情管理必须由管控型转为共治型,把主要精力用于防范 风险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掉揭露出风险和问题的人;高度重视应急资源的生产、储备、调运和分 配,并依靠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的合作,真正提升客观的公共安全指数,增强主观的民众安全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非常态;应急体制;应急机制;舆情管理;应急物资
  • 高小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急管理是一种非常态管理,它与常态下的管理、治理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涉及对应 急管理本质的认识,也是创新应急管理制度的前提。从国家治理、公共管理、舆情管理的视角研究 应急管理,有助于明晰应急管理的定位和发展趋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将制度优 势转化为管理威力,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提高应急管理效能的基础,也是创新 应急管理的方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府应急职能、公共权能、算法技能,建设保障人民安 全的服务型政府,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路径。增强意识形态安全,发挥舆情管理服务于经济 社会发展的作用,引导舆情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加强重大舆情中的风险防控和应急处 置,营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是应急管理制度创新的保障。
  • 吴 超,吴 林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失效,而安全情报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价值 的安全信息资源,不仅可以为安全管理实施过程提供可靠的安全证据,而且能够提高系统安全 管理水平。文章立足于安全情报的基础理论,分析了安全情报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并重塑安全 情报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安全情报视域下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情报作用下的安全管 理决策过程,安全管理模式的内涵、价值与应用前景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判。结果表明,安 全情报对安全管理实施过程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安全管理模式则有利于推动安全管理 的智能化发展。
  • 理论中的文学 (主持人:徐 亮)
  • 刘 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里达针对形而上学借助声音中项变可重复者为可经验者、营造在场幻觉而提出的解 构理论,按理应拒斥学派化以防重蹈中心化与总体化的覆辙,却被解构学派重复操演为理论运动的 典型,并悖论性地逐渐产生出令理论衰落的相反效果:事件被削弱了。这决非德里达的本意。德里 达通过对述行理论的反思,用基于他者性的引用破除惯例的总体性力量,倡导“重复形式的差异类 型学”事件:认可理论的事件化实质,又确保事件不因理论的阐释而流失独特性。理论的这一事件 化实质在写作中得到了保证。写作事件由此合乎学理逻辑地凸显出理论自身的写作问题,构成了 后理论的发展前景,也引发了为德里达所向慕的汉语文化的可能反应。
  • 汤拥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查德·罗蒂作为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对文学研究中的“理论”“方法”尤其是“体 系”疑虑重重。由此,若要谈论“新实用主义文论如何可能”,需开启一种有关理论之智慧的讨论。 这一讨论包括敏锐、通达与平衡三个相互关联的向度。而若将罗蒂式新实用主义者的智慧应用于 文论研究,则有可能促生一种团结的诗学。团结的诗学不是将同情作为普遍人性看待,而是在具体 的“我们”与具体的“他们”的交往中不断扩大同情的范围。对这类活动的重视不仅体现出新实用 主义的伦理与政治关切,也体现出新实用主义对文学理论之形态与功能的独到理解。
  • 于嘉龙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一种理论出发解读文学很难免被指责为是一种误读。但哈罗德·布鲁姆与保罗· 德曼针锋相对地认为,误读正是澄清文学、及其与理论的关系的关键所在。不过,他们在对误读的 理解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布鲁姆所说的误读,实际上是以摹仿为基础的,因而是在回避误读、以至文 学自身,而德曼的紧密相关批判和创造的“误读”,揭示了理论既是在把文学对象化、又是在从事与 文学所从事的相同的事情。
  • 当代科幻中的人机关系 (主持人:程 林)
  • 黄鸣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化是机器人获得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我国科幻电影着眼于机器人作为另类智 能生物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展示了无情社会化与有情社会化、无义社会化和有义社会化、无我社 会化和有我社会化的矛盾。这些展示具备未雨绸缪的价值,有助于人类预见机器人进化过程中所 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正确决策。
  • 李莹莹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对于人机关系的讨论多聚焦于人与机器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即人机的对抗、渗 透与融合。但二元对立并非解读人机关系的唯一可能方式,后人类语境赋予我们超越二元对立模 式来谈论人机关系的可能性。文章分析了网飞(NetFlix)在 2019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短片合集《爱、 死亡与机器人》,考察了这部剧集对多种形态的机器人、赛博、怪物等非人经验的书写,以及与人机 关系密切相关的超人类与后人类等议题。认为将人机关系放置在更加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有助于 摆脱二元对立的人机关系的成见,建立在生成的一元论基础之上的后人类游牧主体。
  • 许栋梁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人类思潮的勃兴与科幻表征密切相关。对具身人工智能及其生活世界的科幻叙事和 影像表征,在很大程度上驱使后人类以“本体”替代“过程”悖论式地出场,并逐渐形成了复合的技术— 文化—社会语境。在后人类语境中审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问题,“智能—机器—人”这样的概念组合, 能够更好地阐释科技之社会症候。应该首先从“生活世界”的基础视域出发考察人工智能的问题。生 活世界作为人类生命、生活、生产活动的空间,其在文化表征中的错位式赋予与想象性建构,是人们对 智能机器人认知偏差与情感误动的根源之一。科幻作品《两百岁变成人》即是智能机器人拥有生活世 界而变成人的典型文化表征,而其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也是后人类的悖论所在。
  • 教育部名栏·廉政论坛 (主持人:卢汉桥)
  • 肖生福,郑伟训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反腐倡廉政策是党和国家持续进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行为准则,加强反腐倡廉政策传 播是党和国家进行反腐败斗争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反腐倡廉政策传播具有传播主体偏单一、传 播手段偏刚性、传播途径偏传统和传播受众偏宽泛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所表现出的不足,可以选择 相应的优化路径:一是顺应新时代传播生态,加强社会力量的二级传播;二是顺应新时代受众的特 点,加大柔性传播;三是顺应新时代媒体融合的趋势,加强全媒体传播;四是利用新时代大数据技术 选准受众,实施精准传播。
  • 郑崇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廉政建设相结合成为新时期廉政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网络爬虫 获取 2012—2017年的海量微博数据,运用结构主题模型方法,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网民讨论的 20 个政府反腐败主题。研究发现,大部分微博内容与“中国官场—大地震”主题紧密相关,说明网民 对党和政府反腐败的力度和决心之大感到震撼,微博所讨论的话题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反腐败工作 重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通过统计建模发现,网民性别和网络影响力显著影响主题占比高低和主 题内容差异。该研究在考量方法上,有利于实现政府反腐败绩效评价的具体化,弥补以往单一指标 评价的偏误性;在政策实践上,党风廉政建设宜重点关注公众需求,切实提高公民反腐败获得感。
  • 文学 历史学
  • 姚新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旷新年教授的《由史料热谈治史方法》一文,认为学界现在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即“过 分依赖秘密材料”,来否定农业合作化题材的小说,否定鲁迅、郭沫若等“左翼”文学家,无限抬高胡 适、张爱玲等人,美化民国,否定中国革命。因此,应该批判并纠正这种不良风气,树立正确的治史 方法。然而,旷文本身存在许多问题:论证跳跃,逻辑自相矛盾,批评对象指涉含混,立场、观点不 清,论证态度欠缺公允。
  • 张 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的诗话评论注重从整体上品鉴诗歌的美感,却缺乏语言层面的客观分析,亦 疏于从诗歌语言自身的角度论证古诗中的艺术思维和美学特色。借助语言学批评方法分析古典诗 歌,可以为我们重新发掘中国古诗遗产提供新的视角。文章运用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从“对仗” “句法”“炼字”三个侧面分析中国近体诗中的隐喻思维与诗歌语法。“对仗”手法最大程度地突显 了基于相似性的等值要素,淡化了语言的线性特征,在诗歌内部展开时空的隐喻游戏;“句法”的本 质在于打破语言横组合轴上语法逻辑的限制,进而削弱语言借喻运作模式并突出隐喻运作模式; “炼字”则显示出诗歌语言中隐喻运作模式和借喻运作模式的相互依存与转化。
  • 莫其逊,刘文昭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乐记》是基于中国心性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儒家的“乐教”传统,对“礼乐教化”这一核 心理念进行系统论述的作品,是儒家美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乐记》之美育观源于心性文化义理系 统及先秦“礼乐教化”的实践经验,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君子修养”为人格范式的美育目标,以 “礼乐相和”为教化方式的美育途径,以“制礼作乐”为源泉和归宿的美育实践。总之,《乐记》美育 是对心性文化理想及其实践方式的探索,主张遵循中国人感受、体验、类比的思维习惯进行审美教 化,对我国当代美育理论的建构及美育实践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李 强,纪宗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2): 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国家战略的抵触和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英俄中亚大博弈起始就追求均势平衡, 大博弈使坎巨提从世外桃源遽然变成影响英俄中亚均衡战略的重要砝码。为了反制俄国从中国寻 求南进突破口,英国迫切需要确定中坎边界,关闭未来俄国可能通过中国抵近英印北部边疆的一切 通道,其中 1899年出台为划定中坎边界的麦克唐纳线尤为重要。正是在坎巨提划界的过程中,在 西藏建立缓冲区的战略构想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