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全选
    |
    阿多诺与批判理论研究专题 (主持人:赵勇)
  • 特奥多尔·W.阿多诺 著,赵 勇 译,赵天舒 校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入艺术和自主艺术各有所长,却也各自存在着某种缺陷:前者取消了艺术与现实的 距离,后者则否认了艺术与现实的关联。萨特的哲学走极端主观主义之路,故其“选择”就只保留着一种选择律令的抽象权威,“自由”则变成了一种空洞的主张。这种哲学延伸至文学,便使其介入远离了作品的客观要求,亦使其戏剧成为传达某种观念的工具,进而成了文化工业的同谋。布莱希特比萨特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想让其剧作培养出观众的一种反思态度,但其戏剧理论最终却成了 一种说教诗学。由于追求政治层面的介入并鄙视各种中介,布氏理论与实践便患上了间离幼稚病; 由于奉行审美简化原则或缩减技术,他对社会与经济关系的重构又过于简单,致使其戏剧终成虚假 之物。因此,布氏戏剧往往有其专属缺陷——被虚假政治玷污的美学形式常常使其作品成为插图 版的初级读物,结果坏政治变成了坏艺术,反之亦然。“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一说法不宜 缓和松动,但恩岑斯伯格的反驳同样正确,因为文学必须反抗这种定论。对这个世界的抗议体现在卡 夫卡和贝克特那里,他们从内部爆破了艺术,这样的艺术反而极具攻击性;而所谓的介入却只是从外 部服从于艺术,它华而不实,最终退化为一种业余手艺。法、德两国因文化传统迥异,它们对待介入问 题便截然对立:前者的美学领域长期被“为艺术而艺术”所统治,号召介入就很革命;后者的文化传统 认为,艺术作品绝不能为它自己存在,否则就会成为柔弱之源,行动之碍,于是鼓励介入就很错位。
  • 塞缪尔·韦伯 著,高竞闻 译,姜皓月 校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19-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批判理论可被更历史具体地界定,其任务取决于对普遍化的“启蒙”的批判,以及对普 遍主义范畴的依赖二者之间的张力。借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以及《奥德赛》,可阐 述并拓展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的批判方式,以期引入能抵抗其普遍化倾向的范畴。阿多诺和霍克 海默将奥德修斯视为典范性的西方形象,而奥德修斯的游历和苦旅可以看作是法兰克福学派流亡 经历的反映。因此,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了一个极不寻常的“故乡”概念,它被理解为避难所,但 并不是旅途的终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强调了特勒马科斯处死女奴、屠杀羊倌的场景,以表明叙述 残酷处决的方式意味着对暴力的批判,且最终意味着对“废除死亡”本身的希望。阿多诺和霍克海 默也由此关注到一个凡间生命及其消亡之间彻底的异质性和时间矛盾。因此,“荷马史诗中的逃离 法则”暗示了逃离、叙述和暴行永远是未完成的、开放的、进行中的过程。叙事者的反问:“还要多 久?”及其回答“不是太久”,揭示出“垂死”和“死亡”之间彻底的不可通约性无穷无尽。奥德修斯 未竟的“旅行”正是他可能善终的条件。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像许多读者一样忽略了史诗这一“结 尾”,他们认为只有童话中的“很久以前”才能战胜原初故乡的神话,而这种“结尾”为此提供了不可 或缺的补充:即“很久以前”必须与独异而不可重现的“只此一次”联系起来,才有望使生活“逃离” 总体化,而不因此成为永恒。
  • 阿兰·米隆 著,赵天舒 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2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历史是一条通向解放的漫长道路。后现代主义立足于此所提出的宏大叙事,是让 我们探究人的形象的基础叙事。现代人的宏大叙事建立在启蒙这一概念之上。阿多诺与霍克海默 反思了为何启蒙是现代人的宏大叙事,为何它会充当着一种极权式的理性的角色,以及人类如何从 中解放自己。而荷马《奥德赛》中的“海妖塞壬之歌”,就成为了宏大叙事、启蒙与反思理性的批判 理论之间的纽带。出于对这一章节以及奥德修斯人物形象的不同理解,康德将启蒙阐释为一种万 能理性,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则对这种极权式理性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布朗肖对塞壬之歌的解 读则更进一步,他将其看做一种用艺术反抗理性的方式与一种对写作空间的追寻。因此,布朗肖的 解读将我们带回到了波德莱尔关于现代性的问题上,带回到人与当下的关系之上。
  • 马丁·杰伊 著,耿弘明 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3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兰克福学派不断尝试着丰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这主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借 鉴精神分析的观念,对那种名为“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一种想象性重读。尽管恩里希· 弗洛姆、马克斯·霍克海默、赫伯特·马尔库塞和西奥多·阿多诺的具体看法不同,但他们都支持 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进行创造性整合。法兰克福学派尤其爱用弗洛伊德的理论阐释如下事实——— 工人阶级的假想革命任务的失败,未曾预期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构想乌托邦种种可能的形式。 除此之外,阿多诺的作品更明显地利用了精神分析的唯物主义冲动,去反对在唯心主义传统中的意 识哲学。
  • 马丁·杰伊 著 丛子钰 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47-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多诺对音乐中存在的唯名论和实在论观点的逐一论述,尤其是在音乐惯例与创新的 问题上,阿多诺表明了自己的辩证态度,并且把音乐语言的独特性问题与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发展 进程的普遍性结合起来。在阿多诺看来,音乐语言中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与资产阶级社会中个人与 总体的关系具有相似的矛盾特征。
  • 性别视角下的当代视觉文化研究 (主持人:张颖)
  • 周舒燕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5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十年来,国产青春片在商业浪潮之外,开始走向了主题、叙事与风格上的现实主义探 索,并打开了一种性别差异化的视角,尤其是以少女为叙事主体的一系列佳作开始出现在大众文化 领域。从性别的角度对近十年的青春电影进行梳理与总结可以发现,女性视角的介入对青春片叙 事与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少女为主角的现实主义青春片,其叙事中对于少女的文 化困境、人际关系、认同与欲望的再现和表达,使潜隐在电影性别叙事背后的权力变化和文化内涵 得以呈现。从怀旧式的“校园女神”到现实反思下的“问题少女”,我国青春片叙事视角与女性形象 的转变,不仅为该类型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当下青少年尤其是身处边缘位置的青少女 所面对的文化困境进行了再现与质询。
  • 白玫佳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67-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兰辞》所记述的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在中国的文化记忆中有重要地位,花木兰也 常常作为被倡导去参与国家救亡或建设的新型女性气质的代表形象。这一故事在中国被多次改编 成电影,同时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美国以不同方式被讲述,并被迪士尼改编成动画和 真人电影。就传统中国故事的改编和重新讲述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来看,邵氏兄弟出品的粤剧电影 《花木兰》、马楚成执导的电影《花木兰》和迪士尼拍摄的动画电影《木兰》,都缺乏以中国女性为主 体的视角,从而使得一般女性在学习像花木兰一样去工作和奋斗的时候,会面临公开话语中未曾被 言说的具体性别难题。
  • 张 颖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74-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二十年,借由科幻作品而对身体疆界及女性主体的再现,已经从激进亚文化作品 进入到了欧美流行文化中。2019年的两部美国主流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及《惊奇队长》,以不 同的叙事风格打造了女性赛博格形象,从而建构了有关女性胜利的狂欢幻想。然而,与其他后现代 激进概念类似,赛博朋克在两部电影中也成为一个可以随时被消费文化挪用的流行术语,消费主义 视觉文化生产的诸多“民主政治正确”,比任何时候都更隐秘地暗度了保守意识形态。
  • 侯丽娴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82-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欧美学界对数码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以及大众女权主义的批判性论述出发,女权 自媒体“膨胀工作室”在 B站上的女权短视频以“可见度”为核心策略,通过对视频定位、创作以及 选题的“泛娱乐化”操作,将女权政治与青年网络亚文化融合。视频的女权话语呈现出与欧美数码 女权主义一样的“不稳定性”,既具有后女权主义以及大众女权主义回避权力结构批判、突出个人 主义特色、拥抱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特点,又具有第二波妇女解放运动以来所强调的“个人就是政 治”的女权抗争性。因此,很有必要结合中国语境与本土女权主义,特别是数码女权主义发展的脉 络,重新审视女青年视频行动的策略与“不稳定”的特点并挖掘其积极意义。
  • 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主持人:童 星教授)
  • 袁柏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9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于“国家俘获”概念易引发争议和具有抽象性,“政策俘获”是一个更具体并可适 用于不同场域的分析概念。基于对周集铁矿勘探探矿权案、亿中公司补偿耕地指标交易案的分析, 可以发现我国地方政策俘获的发生机理包括企业与贪腐政府官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政策过程中层 级政府信息不对称、会议决策与会议管理存在漏洞等。除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 作用、减少干预等防治政策俘获的一般措施,有必要结合当下实际情况,通过打破利益共谋、构建亲 清政商关系,加强地方政府层级监督,规范会议制度等具体措施,有效防治地方政策俘获。
  • 宋 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10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集体腐败成为社会和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前腐败发生的显著趋 势。集体腐败是多名腐败分子结成同盟、共同开展腐败行为的现象,具有极强的政治腐蚀性和经济 破坏力。基于博弈论构建集体腐败单阶和多阶模型分析发现,通过降低腐败黑数、提高腐败被惩处 的概率是治理集体腐败的关键,同时也应加强对腐败分子的心理干预,形成有效的内部人举报制 度,构建科学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以此全面提升集体腐败治理的成效。
  • 刘 琳 曹美晴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105-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推进沿线国家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廉洁秩序的契机,更是对 多元、开放、包容、尊重治理理念的回应与实践。随着国际范围内不同合作的推进,“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的营商环境面临着复杂多样的腐败风险,亟需从全球视角出发,解决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 理工具和治理体系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在全球治理新范式的统领下,将“共享共商共建共治”元 素进行融合,更好地应对动态的腐败风险,逐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廉洁秩序的建 立与维系。
  • 公共管理研究
  • 马 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112-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行为角度关注公共决策模式,了解决策偏误的心理诱因,可以重新检视决策流程,修 正决策偏误,从而提高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助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早日实 现。基于经典的心理学规律,对公共管理者的决策偏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能够通过拓展行为 科学家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空间、引入红队研判过程控制方法、开发有针对性的决策辅助系统这三个 对策有效地缓解决策偏误,改善决策绩效,形成一个有包容性、客观性和预见性的更优决策体系。
  • 邓 崧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6): 118-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为公共管理是心理学与公共管理的交叉学科。它是以行为科学为导引的研究与实 践,渗入到公共政策建构、公共政策分析、组织决策、公众满意度评价、公众感知等广阔的领域,是目 前公共管理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从公共管理人性假设的变迁入手,发现行为公共管理很好地回应 了传统公共管理微观基础缺失的问题,表现出与公共管理内在逻辑的高度互适。在归纳总结中西 方行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之后,指出未来的研究领域将在政策主体的公共决策心理研 究和对政策客体的助推理论研究方面有所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