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全选
    |
    文化记忆研究的过去与未来
  • 阿斯特莉特·埃尔,安·瑞格妮,徐雪英,莫菲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文化研究从产品到过程的转向,记忆研究也正在经历从“场”到“动态”的转向,即从关注相对稳定的“记忆场”到越来越多地将文化记忆理解为一个动态过程。事实上,文化记忆形成包括三个关键要素:媒介化、再媒介化和公共领域的呈现,正是三者之间的持续互动共同创造了文化记忆。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媒介化与再媒介化的过程,媒介化是其存在的前提,同时所有的媒介化说到底都是一种再媒介化,而最终所有的媒介化与再媒介化如何嵌入社会结构即所谓记忆的“社会表现”,则取决于社会、政治力量的制衡。因此,文化记忆的动力学强调的是作为一种多模态过程的记忆,它涉及媒介现象、社会现象之间的复杂互动
  • 阿斯特莉特·埃尔,何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2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梳理近二十年来记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可以发现,如何展望记忆研究的未来,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一个多元学术复合体,记忆研究的跨学科性和跨文化属性使其从老式的“容器文化”研究转变为“跨文化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记忆,其本质可以看作是一种“旅行的记忆”(travellingmemory)。记忆是一个活态的运动过程,其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框架下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记忆,将文化记忆本土化,从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角度来解读记忆
  • 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
  • 章昌平,米加宁,刘润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3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移动入口和微应用综合集成的服务集群正在成为城市治理智慧化的重要发展动向,“微服务”“微创新”撬动了城市治理领域的“大应用”“大创新”。健康码正是在本次抗击新冠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为分析其对城市治理智慧化的启发,以健康码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过程追踪法,综合分析健康码功能转化和“微生态”形成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城市治理智慧化“微生态”便于应用的快速布局与开发,能够助力实现“平战结合”的制度弹性,更加有效地聚合“弥散性”知识,将改变“人—城市”的互动模式
  • 梁臖濡,刘淑欣,张惠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4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社区灾害韧性的提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灾害韧性可以分为以恢复为核心的“被动韧性”和以学习适应为核心的“转型韧性”两种类型。“转型韧性”强调从根本上减少灾害脆弱性,以升级更新的视角提升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基本功能,更能体现灾害韧性的本质内涵。提升城市社区灾害转型韧性的关键在于促进灾害系统的自组织过程,而智慧化基础设施为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提供了关键技术条件。智慧社区能够通过连接、参与、适应与协作机制来促进社区转型韧性的提升,推进社区防灾减灾和应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可以从顶层设计、技术环境、治理模式三个方面探索智慧社区的灾害韧性提升路径
  • 社会理论与政策制度研究
  • 夏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他主义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当前的利他主义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它们基本上是主客二元思维模式的产物,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主体间性概念为人们探讨合理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思路。社会工作是一种同时涉及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交往行动。它要求各方以共识为目标,并使彼此之间的行动得到协调,因而这一行动具有主体间性的基本特征。主体间性的利他主义将社会工作所涉及的三个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克服了主客二元思维模式中的利他主义的局限性,应该成为当今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
  • 郭金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6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养老问题尤其是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体系建设问题尤为突出。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三位一体”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老龄人口生活、延续或扩展家庭养老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社会对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需求非常迫切,表现在老年人的家庭照护、社区医疗康复服务与送餐服务、家庭照料者经济补贴和喘息服务需求等方面。评估现有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体系,可以发现,中国较长时期内是以宏观支持政策为主,注重从政策扶持、宣传引导等方面进行支持,而微观支持政策相对薄弱。根据现实国情,我国急需在宏观方面提供税收支持政策、住房支持政策、经济支持政策等支持政策;微观方面应提供包括针对家庭照顾者出台多种服务性支持政策、建立配套家庭养老保障服务制度体系等
  • 陈俊妮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7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监管与放任之间的冲突不仅在美国,在其他国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网络中立在2018年6月被撤销,这是美国网络监管制度的重大变化,标志着从政府监管开始走向市场放任。通过立与废的四维度解读发现,网络管制的放任政策深受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思想在美国回潮的左右,在新自由主义逻辑之下,关于新闻中立管制的无法可依、监管对互联网市场投资创新发展的阻碍以及对服务提供商利益的削减,都成为抵制监管的借口,导致以网络中立为核心的互联网监管制度在美国走向末路。如何找到网络自由发展与监管之间、公共利益与市场利益之间的平衡点,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网络中立在美国的遭遇,证明了大卫·哈维所说的,比起新自由主义所允许的治理体系,还有更为有价值的治理体系有待我们去建立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黄禧祯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创新,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的方法论为指引,解决好话语的吸引力、解释力以及影响力几个问题。话语吸引力在于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话题是引起学生对理论的兴趣和关注的起点,话题设置应有问题意识;话语解释力在于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解释现实和说服学生,因而要阐明理论与现实“和解”的正确路径,话语的“特性”(政治性)和“本性”(学理性)要相协调,学术、教学、宣传三种话语融会贯通;话语影响力的提升应讲求复调式叙事的话语表达策略,在课堂上创设师生互动对话的方式和场域,在理论表达上注重教材话语、教学话语、“媒介话语”的转换和融通
  • 石然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88-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在落后国家可以走上非资本主义前途这个问题上,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存在“暗合”之处。十月革命以后,孙中山开始积极关注和学习列宁主义,用三民主义阐释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并较准确地解释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走向“亲和”。中国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吸收了列宁主义诸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如帝国主义理论、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理论、阶级与国家学说、苏维埃政权建设思想和党的建设学说等,使其三民主义思想明显“列宁主义”化。尽管他们的世界观不同,但孙中山对列宁主义的积极关注和吸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接下来的历史走向
  • 文学艺术与美学研究
  • 田秋生,王琴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94-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奇幻剧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所设置的“作者(author)”角色与主角共处于平等的场域,其所书写的固定、封闭的先前文本与主角所创造的动态、开放的文本交织互文,代表作如《童话镇》和《W两个世界》等。以热奈特的叙事学概念和查特曼的影视叙事理论为工具、以作者为切入点,研究此类剧如何通过颠倒故事与嫁接话语实现叙事的解构主义,继而形成影视与童话、漫画、剧本等体裁的互文美学。隐喻作者之死的新奇幻剧为后现代主义影视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 商昌宝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10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鲁迅的小说《伤逝》,长久以来被解读成爱情小说,显然跟众多研究者和文学史教科书的解读有关。但是经过对鲁迅的大量现实生活的实例考证和索引,以及对照小说的情节和细节,可以证实,周作人在《知堂回忆录》中提出的该小说是鲁迅为哀悼兄弟恩情而写的观点,是符合小说主题和鲁迅创作初衷的
  • 钟雨芹,张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107-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话剧《雷雨》是以现实中作者曹禺家庭中的“很丑很丑”的往事为原型创作的,话剧中“周朴园—蘩漪—周萍”的关系结构,正是现实中“万德尊—薛咏南—万家修”关系结构的映射。在将现实中的“乱伦的事件”转化为艺术中的悲剧时,曹禺同时化用了“启蒙”“左翼”与古希腊“命运”观三种不同的话语。它们以三边博弈的方式,共同参与了曹禺对《雷雨》本事的增删、挪移和虚构,从而造就了1930年代文学生产的非典型现场
  • 张玉能,张弓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115-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不仅揭示了审美教育的游戏冲动综合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特点,而且揭开了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可规定性”的自由状态,从而可以重新塑造人性,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和人性完整的人。这种“可规定性”状态,在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中被描述为一种通过“心斋”“坐忘”“凝神观照”而达到的“虚静”的审美自由状态,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教育和文艺创作的最佳境界。借鉴当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的现象学观点来看,这种“可规定性”和“虚静”的审美自由状态,也就是一种现象学还原,悬置了一切现实的利害冲突,在审美直觉之中“面向事实本身”,从而达到“本质直观”,使得世界和人性都回到本真状态,从而能够塑造出本真的人性和全面发展的人
  • 黎志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2): 123-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诗歌变迁是“从一种诗歌模式走向另一种诗歌模式”,是在“格律层面”进行变化的。中国传统诗歌形式美学思想的最基本原则,即“规范”。而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乃是“自由”形式,其形式美学思想的最基本原则是“无定式”;中国现代诗歌没有传统诗歌模式,不过具有基本的“分行”形式,以“分行”形式为平台在诗歌创作中可以实现韵律美学、意蕴美学、形态美学三种美学功能。中国现代诗歌形式的要义在于“诗歌形式必须具有艺术表现力”,因此,现代诗人不能再像传统诗人那样轻松地“套用”既定的诗歌模式,而要自己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契合每首诗歌之内容的诗歌形式。这在事实上使得现代诗歌的创作比传统诗歌要更加具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