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本期目录
2022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6-01
教育部名栏·廉政论坛
新报刊史研究
赛博格视域中的身体研究
文学研究·百年新诗学案
全选
|
教育部名栏·廉政论坛
Select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权力监督
任剑涛,佟德志,任建明,公婷,唐亚林,庄德水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5-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报刊史研究
Select
新报刊史的研究方法
王天根,林绪武,武新军,田秋生,赵建国,黄发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3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elect
十年内战时期的时局变动、新闻呈现与读者观感
蒋建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6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年内战时期,国内政局动荡,各种政治势力粉墨登场,军阀混战,政党纷争,内乱不止,报刊新闻揭橥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局势。而读者对报刊新闻的认知与其出身、政治立场与利益诉求等方面有着密切关联。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传统士绅、新式知识分子与党政官员形成一定的“阅读圈层”,他们在读报时分的所录所思所感,有着一定的价值选择和“政治站位”,他们对报刊新闻的描述与评论,不仅体现了新闻事件的传播进程和社会影响,也见证了读者在具体新闻场域中的真实观感
赛博格视域中的身体研究
Select
身体、技术与赛博格美学
王晓华,黄秋燕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8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AI的兴起,人的主体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变成了“机器和有机体的混杂物”,即赛博格(cyborg)。在这种新的处境中,美学(感性学)的建构方式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赛博格时代的到来,使得审美主体概念已被改写;身体-技术的当下嵌合方式正在产生新的审美话语;正在生成的赛博格美学具有清晰的特性,也具有自己新的研究领域,有关趣味、判断力、尺度、艺术理想的言说都将被改写
Select
“赛博格”与“元宇宙”:虚拟现实语境下的“身体存在”问题
简圣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9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后人类文化关键词,“赛博格”与“元宇宙”分别指出了未来人类身体和互联网演化的方向。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将逐步沟通起“虚拟”与“现实”这两个“身体存在”的场域。“虚拟现实”空间的建设让“身体存在”问题出现新的变化,身体存在的场域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还延伸到了基于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的“虚拟现实”领域。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度介入人类社会的演化进程,信息技术为人类开拓出了新的体验路径,深刻影响着包括美学在内的诸多学科的未来走向
Select
从身体美学视角看“赛博格身体”的逻辑生成及身份建构
李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10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数智人类,即借助数字技术增强人类身体智能行为的后人类。赛博格身体即是这种后人类时代的集中代表,而赛博格身体被建构的同时也伴随赛博格空间和赛博格社会的产生。身体美学的主旨是承认身体的生物性和社会性,身体是适应自我存在和感知社会化变迁、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有力推进剂。赛博格身体技术是一个工具,最多也只具有一种工具性意识。在发展赛博格身体的同时,必须明确“赛博格身体”逻辑生成的必然性和秩序性,进而才得以建构其身份。这是人类与智能机器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关系哲学,它跨越人类主义和种族主义,将基于技术的人与智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本质和对象。赛博格与人工智能都力求“身心合一”,二者之间的模糊分野也使我们明确,意识的存在是确认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Select
从“赛博格身体”到“元宇宙”:科幻电影的后人类视角
李冰雁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119-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幻电影的后人类图景不仅满足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也为日益技术化的现代社会提供审美反思空间。在科幻电影中,赛博格身体跨越人与机器、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实现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合一。后人类场域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融合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元宇宙成为后人类现实。从“赛博格身体”到“元宇宙”,后人类打破人类与非人类、身体与意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壁垒,走向超人类未来。后人类伦理主体凸显、人-机交互、虚实融生等特征,改变了身体感知世界的方式,有助于建构一种以身体为原点、实现人与万物交融互通的后人类审美形态
文学研究·百年新诗学案
Select
“中间代”:命名、问题、意义
程继龙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128-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间代”是新世纪诗歌中一个有影响力的命名。新世纪初相关诗人对“中间代”进行了反复、持续的建构,呈现出了“中间代”诗人的基本风貌。但是,这一命名缺乏内在的诗学根据,更多的是出于夹在“第三代”和“70后”诗人之间、以“60后”为主体的一批诗人进入诗坛的实际需要。“中间代”诗人集纳在“中间代”的旗号下,是消费时代的诗歌行为,他们以商业营销的方式凝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群体的努力没有诗学价值,他们在危机时代,坚持了新诗的先锋性、纯粹性
Select
重探林庚的“半逗律”和“典型诗行”理论
李章斌,杨雅雯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141-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现代诗人努力重建中国新诗格律诗体的背景下,林庚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探寻能被广泛运用的格律诗节奏模型。经过长期的诗歌实践和对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回顾与总结,林庚提出了“半逗律”和“典型诗行”的格律理论。林庚的探索过程和研究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半逗律”与闻一多的“音尺”说及卞之琳的“参差平衡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但“半逗律”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式的归纳是不完全的,运用于新诗也存在过于严苛的问题,节奏划分上有较大的主观性,这使得“半逗律”无法成为约定俗成、广为大众认可的格律模型
Select
歌词文学的可能:粤语歌词文学的研究视野与基础论述
何嘉欣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3): 151-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粤语流行曲已成为香港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作为粤语流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语歌词既继承了文学应有的内涵亦具其本身的独特性。粤语歌词已得到不少官方机构及学界人士的接受与认可,由此得以进入香港文学的架构当中。以文学研究的视角审视粤语歌词,可以发现现有粤语歌词研究个案及框架的不足,而从比较文学的视野予以观照,则可以进一步打开研究的空间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平台
写作规范
论文格式模版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审稿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热点文章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专题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