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全选
    |
    圆桌·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国的发展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 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 历史经验,特别是着重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 的历史性变革,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中共党史上三个历史 决议均形成于党的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是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努力奋斗的关键时刻通过的纲领性文件,凝结了党中央和全党的集体智慧。历 史已经证明前两个决议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的《决议》也必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 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解读中共党史上三个历史决议在国家发展史上的里程 碑意义,体现学术研究对时政的密切关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别邀请了 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学术的视角聚焦“党的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国的发展”问题。
  • 圆桌·数字化时代的媒介治理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19-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媒介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技术、平台、资本等逐渐彰显其价值赋予的功用,并 开始以结构化的形态呈现在传播系统中。如贝克所言,中国已进入“高风险社会”,而 全球风险治理领域碎片化、低效率现象严重,现有的治理方式、治理取向远不能适应风 险社会治理的要求,学界和业界亟需新的治理方式。本期圆桌论坛聚焦数字化时代的 媒介治理议题,以重大事件中的风险样态和媒介化治理理论体系为研究切入点,综合 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基层治理和数字治理,致力于打造多阶层、多维度、多主体的媒 介治理生态体系,以关键问题为引领,深度思考如何有效提升媒介的治理能力建设。
  • 比较神话学专题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3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854年,马丁·豪格提出名不见经传的德国神伊尔明(Irmin)与印度小神雅 利安门(Aryaman)存在根源联系。从语音兼容性、语义相似性、语用兼容性、个人名称模 式化和宇宙学而言,这一假说仍成立。Irmin的简明含义是“伟大的、巨大的、崇高的”,且 是日耳曼语中印欧语中间分词的唯一残余,该观点并不可信,Irmines-的形式显然是一个 名字的属格形式。最古老的资料源和比较神话学证明,Irmin/Irmun是一种与主权、祖先 和人民集体生活密切相关的神圣或英雄实体(irmin-diot),在日耳曼和凯尔特人的后基 督教文学传统中,这种最初的形式被扭曲和转换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5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的神话之间往往存在着许多相似性。过去的研究一 贯用扩散传播或者人类共同心理特质来解释。而劳亚古陆假说则超越了上述解释,因为 它涉及到整个神话体系,尤其是从创世到灭世的整个过程,是以叙事线为特征的神话。 这一神话的传播依靠的不是扩散,而是人类的不断迁徙。作者从追溯一个童谣的起源入 手,逐步阐述了神话的定义、神话研究的历史、世界神话的主要类型及其差异、比较神话 的意义及方法等一系列重要内容。通过语言学、基因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 研究成果佐证,作者提出了世界神话共有一个源头的见解。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6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知识时期的比较神话学在各种聚焦中显现出承接、呼应和交融的关系。 在缪勒的研究中,比较神话学显示了“语词”“自然”“情感”的在场。新比较神话学致力 于“故事”“社会”“思想”的共同体建构。历史比较神话学领衔的研究显示出自然和社会 的互含性,以“世界”“生命”“科学”为核心直指人类历史和生命整体。比较神话学以知 识间性的建构探索神话间性和主体间性,既显异也求同、既探源也探原、既跨越也归返, 在知识探索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 女性文学研究的反思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7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四之后,根植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进步论女性主义,以现代性学的形式,与 泛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一起,构成经济—性双轴并驱的现代性方案,为中国现代知 识分子所接纳,建构出一种因自由性择而获得主体性与公民身份的女性性别主体;随着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方案对于双轴方案的替代,以生产关系定义的阶级概念逐步重塑了有 性的主体;而从复调马克思主义向列宁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自我 改造论,为囿于性别主体困境的女性提供救赎的同时,亦开启了女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书写的源头。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85-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叙事研究深受欧美性别理论的影响,习 惯于从性别二元对峙的视野来理解 20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中的女性问题,认为 20世纪 中国缺乏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抵抗,无论是“人的启蒙”还是“人民的解放”,都同时存在着 对女性的忽视、压抑、规训乃至抹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与 20世纪中国历史同行的 20 世纪文学,对女性问题有自己的探讨、表述和呈现。但是,中国 20世纪的“妇女解放”问 题,与欧美性别理论在前提语境、具体内涵与目标意义等重要问题上都存在着重要差异。 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呈现的“妇女解放”问题有必要重新回到从现实历史进程而不是 从某个既定的理论框架出发来理解。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96-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女性主义批评是与女性写作相伴生的一种批评实践。新时期以来,思想界 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和批评界借助女性主义理论进行的批评实践都取得了不少成果, 推动了本土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建设。但是,西方理论并不完全契合本土的文化语境, 使用西方理论也不能充分阐释当代女性写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当下的女性主义批评 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难以有效分析新时期以来女性写作的多元化特点,二是难以厘 清全球化经济体系带来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性别问题的多重影响。女性主义批评建 设的理论困境要求我们对既定的研究范式做出相应调整。因而,将“性别”作为认识差异 性范畴的一种方法,重新考察其生成的语境、处理的问题以及阐释的方式,将为女性主义 批评的理论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 文学、语言、文化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106-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亚/华裔美国文学批评范式存在重视文学外部而忽视文学本体研究,侧重社 会和文化批评而缺少文学审美和形式分析的倾向。批评范式的单一化和集中化不仅不 利于亚/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而且无法充分体现亚/华裔美国文学作为文学的价 值。华裔美国文学作为少数族裔文学,有其历史和文化上的特殊性,同时也具有一切文 学共有的普遍性,即文学审美特性。将文学符号学的方法运用于华裔美国文学批评,可 以从形式入手,追寻文本符号的表意过程,深入文本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族裔政治等 问题,从而消解华裔美国文学形式与内容、文学性与文化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实现文学审 美和文化批评之间的有效互融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115-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管弦乐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一种重要类型。自 17世纪到今天,它是西方音乐 在乐器、曲式体裁与乐思主题,以及音乐的艺术地位与审美特征、音乐与文化及社会的关 系等各个不同方面不断演化的产物,同时它还与此一时期的西方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工 业化及社会迅猛变迁产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管弦乐创作者、演奏者 和各类音乐从业者,把以交响乐为主体的管弦乐,发展为西方古典音乐最重要的艺术成 果,并使之成为建构与表征西方文化之现代性的重要载体。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127-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很多南方方言(包括南方官话)中,“和”(包括 “跟”“搭”“共”“同”等)都 可用于“N1+和 +N2+VP”格式,表伴随、“人物方向”、引进受益者等。伴随介词经历了 “伴随→人物方向/服务受益→受益者”的语义演变。表人物方向的“和”来源于伴随介词 “和”,当 N1为 N2提供了某种信息服务时,表人物方向的“和”便有了兼表“服务受益”的 用法,“和”由此逐渐演变为受益者标记。语义成分在概念空间上相邻是语义演变的基 础,但其具体的演变过程,还要受语言系统中相关语义成分、句法结构等因素的制约。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133-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艺术治疗是 20世纪中期新兴的一门心理疗愈专业,其理论构成和实践方法 主要来源于艺术和心理学两大学科。艺术治疗本质上是一种人性化疗法,它的兴起不仅 源于艺术和心理学的创造性结合,同时得益于 20世纪前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积淀、原 生艺术的问世、对精神病患者的艺术表征研究、道德疗法的倡导以及反精神病学运动的 冲击,这些看似溢出艺术治疗发展史的人文思想,为艺术治疗的萌发提供了扎实的观念 基础和思想援助,也为其随后的发展和反思提供了学科意义上的背景参照。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143-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鱼歌属于民间说唱类“俗”文学,萌芽于明朝末期, 主要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源自东莞的剧本《花笺记》在海内外影响较大。木鱼歌 的社会功效主要体现在教化劝诫、礼仪助兴、精神调适、文学影响和促进团结等五个方 面,这反映了木鱼歌存续发展的社会价值。在木鱼歌传承和弘扬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 题包括传承与传播形式欠丰富、融合不够且开放共享不足、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双向互 动意识淡薄、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等。在木鱼歌的非遗保护策略上,可考虑强化木鱼歌 的“元符号性”升级,建立健全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向互动意识下的传承人群体保护激 励机制,大力推广基于网络新媒介的木鱼歌公共传播方式,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木 鱼歌专家系统等。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5): 152-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记、书信的重要价值在于主流之外的个人化叙事。个人对文学史的认识 与公共叙事有时完全不一样,这包括对作家、作品、事件的描述和评价等方面。日记、书 信中蕴含丰富的材料,举凡作家个案、作品背景、文学论争、文学思潮变迁等研究都能从 日记、书信中找到大量资料。民国时期大量日记、书信所潜藏的事实材料和阐发潜力,是 建构中国原创性学术话语的丰厚资源。通过日记、书信材料,以微观的视角,可以发现被 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所忽略或遮蔽的现象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