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全选
    |
    大文明视野中的ChatGPT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编者按】 夏至,气温仍非最热之时,却标志着炎热的趋势不可阻挡地开始;冬至也 是如此,虽未最寒,但昭示着凛冬将至。换言之,某些特定的历史趋势的变化,会通过特 定关键点宣告自己的到来,只是它刚刚到来时并不显著。与节气一样,以 ChatGPT为代 表的“类人心智”的智能模型的出现,就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又一个关键节点。美国 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 ChatGPT一经推出,再次掀起人工智能的讨论热潮。2023年 3月 13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和《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 辑部、“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课题组联合举办了 “潘多拉魔盒还是文明利器?———大文明视野中的 ChatGPT反思”高端论坛。以本次论坛上部分专家的发言为 基础,本刊围绕“ChatGPT究竟是什么,又将为既有社会发展格局带来哪些变数”、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人类如何不被取代”、“如何让新技术更好造福人类” 等话题,邀请童世骏等五位教授分别撰文,对这一最新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深度的人 文反思。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2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hatGPT这项技术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个用于搜索和研究的工具,也是一 个用于愉快对话的玩具。人们通常高估了 ChatGPT作为搜索工具的实用性,也可能低估 了它与人进行趣味交谈和快乐互动的价值。可以把 ChatGPT重新构想和开发成为一个 对话和交谈领域的新成员,将对话和交谈互动的范围扩展到人类之外的 AI聊天机器人。 这种扩展可以激发新的人文反思议题,如:善意、理解、教养、交往理性、欣赏“他者” ,以及 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此外,这种转变的视角也能使人们重新审视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相 关的长期问题,例如: “人类”的意义、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失去人类价值观的风险、工作和娱乐的伦理道德以及对话和互动的伦理道德,等等。作 为一种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具有人文启蒙的潜力,包括:促进知识获取、增进互 动、鼓励批判性思维、推动逻辑和理性对话以及传播准确信息的潜力。最终,ChatGPT作 为工具和玩具的独特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技术的关系,同时应对日益数 字化的世界的复杂性。
  • 后人类批判理论专题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3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正在经历后人类社会转向以及后人类学术爆炸。在众多后人类思想运 动与学派中,罗西·布拉伊多蒂提出了“后人类批判理论”这一新型话语,力图在轻率乐 观与技术悲观之间取得平衡。该理论三个基质分别为:第一 ,拒绝“封闭”的思维体系;第 二,反对形形色色主体观(人本主义、泛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等);第三,充分考量当代情 况,特别是全球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的快速变化、科学 -技术结构以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风 险等。在此基础上,布拉伊多蒂提出一种建基于新唯物主义一元本体论的游牧主体观, 它以佐伊为中心,强调具身性、关系性、横向性和肯定性,拒绝同一性与他者性的二元逻 辑,强调差异的积极性,呼吁建立基于集体感与责任感的后人类伦理,呼吁未完形的“我 们”共同携手生成世界。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5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罗西·布拉伊多蒂看来,传统人文学对人类主体的关注过于狭隘,而大学 作为知识生产场所也存在局限性,后人类思想话语的发展历程对我们关于“人”的理解产 生了巨大影响。她建议将人文学科重新构想为理解所有实体(人类和非人类)相互关联 的更大项目,主张采取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承认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 关联和知识的多元性。她呼吁人文学应在应对人类活动对地球带来深刻影响方面发挥 作用,推动以环境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66-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千年以来, “后人类”已成为西方理论话语界的一个热门主题,众多学者加 入到该主题的讨论中,其中荷兰女学者罗西·布拉伊多蒂的后人类批判理论特色鲜明, 已成为当下后人类理论话语中的一个主要声音。立足于德勒兹哲学和女性主义政治实 践,布拉伊多蒂的后人类批判理论牢牢抓住“后人类”概念的自我反思性和主体想象性特 征,将其界定为“批判性或创造性形象” ,在此基础上形成其后人类批判理论的核心四观: 以“佐伊(Zoe)”为中心的生命观、以“化”为基础的游牧观、以“局部”为立足的整体观、以 “创造”为取向的政治观。梳理布拉伊多蒂后人类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能够促进国内学 界更全面了解这一颇具特色的理论话语。
  • 教育部名栏·廉政论坛 (主持人:董石桃)——腐败治理的路径与影响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76-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层腐败治理离不开公众参与,解析公众参与差异性现象对提升基层腐败 治理绩效具有积极意义。以重庆市的公众参与实践为例,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分析框架, 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基于控制性动机、功用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分别输出低度、中度和高 度参与结果,体现了从众效应、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特征;从众效应主导的低度参与属于 非理性模式,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主导的中、高度参与属于理性模式,有必要有机融合两 种理性模式,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良性结合。消除公众参与差异性的关键在于腐 败治理理念、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廉洁教育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这为充分发挥公众 的监督作用提供了相应参考。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88-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而基层权力监督和腐败治理 直接影响政治生态的整体净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兴衰成败。基于对乡村腐败特征及廉 政建设模式的辨析,结合 S省多地的实地调研和案例比较分析,并搭建基层腐败治理的 三维协同框架,可以发现,地方反腐致力于从“减分”到“加分”的角色转变,反腐败层级协 同本质上是在职责同构下回应不为型腐败,部门协同强化注意力可应对小微型腐败,群 体协同调动多元力量可避免共生性腐败。乡村振兴战略下,未来基层腐败治理要构建风 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就应当持续推动层级联动、部门合作与多主体协同治理。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10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既有研究多关注腐败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但鲜有研究关注反腐败对环 境综合效益的影响。以 2002—2014年 176国的面板数据,从更一般的层面检验了反腐败 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反腐败和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联合作用,并通过多套反 腐败数据和国家类型区分对结果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第一 ,反腐败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环境质量,在经济较发达的 OECD国家,反腐败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显著且稳健;第二,反腐败成效随着经济增长对环境效益的改善呈现边际递减效应;第三,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111-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廉政政策按照行为导向可以分为约束型与激励型两类,我国古代发达的监 察制度使得约束型廉政政策成为腐败治理的主要手段。明初的重典治吏表明,约束型廉 政政策可以快速打击腐败,但超出必要限度的严刑峻法会产生反腐边际效应递减,需要 导入激励型廉政政策矫正负外部性。以往激励型廉政政策多因陷入道德渊薮而效果不 彰,雍正朝的“耗羡养廉”是技术范畴内的激励型廉政政策,通过裁汰陋规、禁止捐俸、限 制耗羡用途等手段降低了治理成本,增加了社会总福利。实施激励型廉政政策是反腐败 标本兼治、巩固治理成果的重要方向, “耗羡养廉”所展现的熟悉下情、不图虚功、因地制 宜以及灵活施策等优势,为当今一体推进“三不腐”提供了可创造性转化的历史经验。
  • 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 (主持人:童 星,周利敏)——新安全格局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121-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安全格局”的概念。构建新安全格局是一项重大 战略任务,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需要,其中体现的理念和治 理工具是整体性治理。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和公共管理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治理属性。以 整体性治理塑造新安全格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要 求,以理论建构为引领,以对安全的认知张力为基础,打造新的安全知识体系和工作定 位,不断创新治理方略、优化政策策略、改进管理攻略,将专业化管理寓于整体性治理之 中,将安全寓于开放之中,防范各种“黑天鹅”“灰犀牛”“疯狗浪”式的风险和危机,推进 全社会对安全的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在新发展阶段螺旋式上升。新 安全格局要与新发展格局协同构建,使之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包容互促,以高质量发展 促进高水平安全,以均衡可及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编制“安全网” ,实现新发展格 局和新安全格局“两个格局” 一起驱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131-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全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学科领域。在安全学科领域,亟待形成具有共识的 安全学科基本概念,亟待建立具有普适性和通用性的安全学科基础理论。为解决上述问 题,普通安全学便应运而生,它旨在获取适用于各个分支领域安全学的共性安全规律。 普通安全学的问题指向是 Safety和 Security 一体化,旨在回应和解决 Safety和 Security 一 体化问题,并促进 Safety和 Security两个概念与学科领域的统一及融合。普通安全学的 研究对象是普通安全,需基于系统视角认识和界定普通安全概念。普通安全学的场域面 向是大安全,旨在建立各个分支领域安全学的共性基础学科。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139-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 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安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 首次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发展与安全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立足新 发展阶段,统筹发展与安全,保障新发展格局,就要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新安全格局是 一种全新的安全格局,新在为新发展格局保驾护航,适应新的安全环境,更强调科技支 撑,并要构建大安全大应急的新框架。构建新安全格局要双管齐下,既要防范化解开放、改 革、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又要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中主动塑造安全。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148-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全治理价值诉求与现实需求目标设定是安全治理制度变迁的方向指引, 安全治理顶层设计与焦点事件构成安全治理制度变迁的主要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构建 安全治理的“目标 -驱动”动态分析框架,对平安中国建设制度纵向和横向的体系完善走 向、制度文本演化趋向、党领导下“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实现过程进行解读,能够为了解 平安中国建设制度变迁与新安全格局的形成,以及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建 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提供思考视角。进 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安全治理历经“备考”的基础奠定、 “初考”的体系建立、 “中考”的能 力提升、 “预考”的全面回应、 “大考”的现代化答卷等,推动平安中国建设制度从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平安中国建设、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制度变迁。从价值诉求、 现实需求、顶层设计、焦点事件等视角提出平安中国建设制度的优化路径,并通过技术支 撑和基础保障强化实现路径。
  • 文学艺术研究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162-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文学书写中大量时间现象的独特敏感,在现代西方思想的时间哲学 转向的启发下,耶鲁学派文论家们发现了克服时间之思所蕴含之内在悖论的最佳切入 点———时间的修辞化,从而深入到了时间的“内部” ,对“时间”本体作出了超越性的直观。 耶鲁学派文论重新捕获了时间的总体性,重新区分了时间的三个向度(即时间三矢:活生 生的现时、分裂的绵延、自反的共在),并揭示了这些向度的多线并进、错综交织及其转换 生成,因而在更本源的层面上,为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分的线性化的贫瘠化时间观, 提供了新的可能。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173-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要:见证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以奥斯维辛书写为典型。它需要直面见证悖 论与身份认同的质询,通过对书写困境的突围完成记忆主体的重建,让“缺席的证词”以 一种介于言说与沉默之间的方式重新在场。这使得它成为对奥斯维辛历史裂伤进行抵 抗与修补的范式。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兼具化学家、幸存者、作家多重身份,他的见 证书写是研究见证文学何以实现思想抵抗与历史修通的重要资源。他对“被淹没者”形 象的关切以及对历史修通可能性的洞见, 一度成为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犹太哲学家法 肯海姆等人反思奥斯维辛的线索。他更以“不可能的幸存”揭示了创伤修通的不可完成 性,启发人们保持对奥斯维辛的见证与反思。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4): 185-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话创造性现代改写是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格丽克在诗 歌中巧妙利用图形 -背景置换的改写策略,从生存阈限、女性意识和神话日常化三个维 度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生活镶嵌。诗集《阿弗尔诺》里的冥后珀尔塞福涅在冥界与大地间 漂泊的生存阈限被凸显,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人之漂泊感;诗集《草场》则前景化 奥德修斯之妻珀涅罗珀的女性独立意识,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而日常生活 图形化和元神话背景化的改写则赋予神话和日常生活陌生化的熟悉感。图形 -背景的 置换有助于经典再生成,呼应了经典创新的时代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