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6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2-28
  

  • 全选
    |
    廉政论坛
  • 杨建兵, 陈绍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异化,腐败现象得以产生。资本主义社会防治腐败具有局限性,无产阶级政权是防治腐败的根本保证。具体来讲,目前腐败之治理应该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加强廉政措施,堵塞发生腐败现象的途径。
  • 谢雄伟, 郑 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法收受礼金”行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与其职务有利害关联的礼金,其必须具有“对价关系”和“职务关联性”的本质特征。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刑法第385条对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条件限制,使得该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成为认定的难题。“非法收受礼金”行为侵犯了职务的廉洁性或不可收买性,理当受到刑法的规制;其入罪不仅符合我国反腐的现实要求和顺应国际反腐的立法潮流,也符合中国法制的传统和刑法保护法益的需要。但“非法收受礼金”入罪不宜采取增设罪名的方式,应在借鉴其他国家立法经验基础之上直接修改刑法第385条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以期为我国的反腐工作提供制度性的法律保障。
  • 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
  • 夏少琼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19-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总是倾向对于灾难进行归因与归责,以便控制并减少损害。归因聚焦于客观因果关系的再现,归责则包含更多的主观建构与解释过程。不同类别的灾难类型中的归责路径与归责逻辑有所不同。文章分别探寻其背后的归责过程及逻辑框架。研究发现:归责是特定时代及特定语境下意识形态的控制过程,是不同行动主体的利益表达过程,也是归责主体以替罪羊方式进行结构性压力释放与转移的过程。了解归责过程及归责逻辑、构建灾难中的归责框架有着重要意义。
  • 张庆鹏, 康 凯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2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亲环境行为反映了个体对环境议题的积极关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态度与行为倾向。文章综述了近20年来关于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成果,对其概念结构、测量工具、理论取向以及发生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亲环境行为的概念结构是一个多维模型;研究者在测量亲环境行为时涵盖了从个人到社会的跨度,并将动机和认知过程整合到测题系统中;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是理解亲环境行为内部机制的代表性理论,不同理论之间的整合趋势日益明显;针对亲环境行为发生机制的研究主要关注人格特质、社会知觉、社会情感、社会情境以及文化与教育因素等,这些内容涵盖了微观层面的人格特质、中观层面的社会情境和社会信息,以及宏观层面的社会政策和文化等影响因素或机制。
  • 王枫云, 林志聪, 陈嘉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北京市东城区在全国率先开展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探索以来,各地城市纷纷效仿,形成了一股“网格化城市管理”的热潮。但是,网格化城市管理由于其自身局限而暴露出“泛化或虚化、重管理轻服务、管理成本高昂、社会组织与居民的参与度不高、难以有效地回应城市社会自治诉求、缺乏多元主体协作治理” 等诸多问题。通过引入网络化治理的理念,建构一个强调“彼此信任、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利益协调、包容发展、共管共治”的网络化城市治理模式是突破网格化城市管理局限的必然选择。从网格化城市管理走向网络化城市治理,既有其内在必然,也须设计科学的路径。
  • 廖林燕, 张 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4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过程既是边疆治理模式从“传统”到“现代”的重构过程,也是边疆地方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理论逻辑,本质上都是适应边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边疆地区的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都在快速成长和完善,成为边疆地方政府治理的合作力量,但是相伴而来的社会焦虑和社会越轨问题、民族认同和宗教渗透问题、经济滞后和市场失灵问题又给边疆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从治理高效化、治理法治化、治理民主化、治理合作化等维度加强建设,才能稳步推进边疆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 黄 旭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5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文化物品的时空流转影响了政府文化职能的结构和功能的演化。从时间轴来看,公共文化物品从无到有,范围不断扩大;从空间轴来看,在全球媒介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物品已突破国界限制,向虚拟空间和他国空间延伸。由此政府文化职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文化管理结构不断制度化和功能殊化的过程。随着公共文化物品空间的延伸,文化安全越来越重要,政府文化职能的统治性职能与服务性职能因此呈现并重发展的趋向。
  • 黄 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58-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浪微博“发布”相关的工具带有特定的可供性,促使用户在其间以话题为纽带建构相对开放的公共场域,隐喻地说,微博是“广场”,大学生容易被蛊惑或被误导、表现出极化的行为以及沉溺于贫瘠信息。但同时微博也是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机会与资源,大学生可以藉此进行线上自我叙事、获得多样的行为反馈、进行参与性学习以及展开行为操练、试验和抵抗等。未来的研究与实践应该跳出传统的“道德恐慌”窠臼,转而强调如何运用微博的可供性条件下的机会与资源,通过多元途径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发展。
  • 胡高喜, 佟 哲, 陈少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6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问卷法对15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薪酬福利满意度对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组织承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高校教师自我实现取向的调节。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后,薪酬福利满意度对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仍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薪酬福利满意度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还可以通过影响组织承诺进而间接预测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3)自我实现取向显著调节薪酬福利满意度对高校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在薪酬福利满意度影响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既存在中介效应,又存在调节效应。实际干预时,可以通过提升组织承诺来提高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自我实现取向则可以进一步调节该过程。
  • 张 起, 周芳羽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7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通过丰富多彩的典故,为其边塞行吟长诗《松游小唱》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蕴。诗人穿梭古今,典故运用驱策自如。《松游小唱》的典故可分为意象性典故、引言性典故、叙事性典故三种类型;其用典的美学意蕴又表现在自然疏野之美、雄浑劲健之美、悲慨沉著之美三个方面。透过用典,深入诗人复杂多面的内心世界,可窥探其尊古重今的价值准则、抒难解患的责任意识、离俗向道的精神追求。
  • 李珂玮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寻根文学”从现实层面折射了中国发展的足迹,印证了乡土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外部冲击与本体困境。在本体困境中,一方面,传统乡土中国的痼疾继续在现实中发酵,如对血缘性的重视、对地缘性的轻视导致了乡土中国的封闭与落后;另一方面,建国初期一系列政策,包括农业合作化运动、统购统销政策、户籍管理制度等,虽然保障了城市的利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但却牺牲了农村的发展,铸成了困扰中国至今的“三农”问题。“寻根文学”从民间视角揭示了乡土人生存的艰难境遇,以及乡土人悲剧的底层意识,它所呈现的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乡土中国发展的残酷现实。
  • 黄 滨, 张 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84-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东并非自古就是发达地区。元明清以前的广东号称未化之地,“蛮荒”、“瘴病”、“广东民贫,丰年尚有不足”不绝于记载。虽然有近海的优势,海外贸易发展颇具特色,也尚可称突出, 但由于缺乏市场的遍在性发展,这种贸易的特色发展,并没有能形成对广东全局性拉动而整体改观整个广东经济在全国范围的相对落后面貌。明清时期,随着全国商品经济的高涨,海洋经济比重提高、世界上雏形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市场遍在性发展在广东找到最合宜的空间,广东的经济区位发生了深刻变化。雨热足、物种多、濒临沿海、境内交通水网丰富、最靠近海外贸易对象国,海洋经济多元结构等诸多优势,终于迸发式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广东从宋代“瘴乡”之地,经元代过渡,明清时期一跃而崛起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巨区。这种格局嬗变,其机理颇值探寻。
  • 黎 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2): 9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少年报》是晚清香港地区重要的革命派报刊,以“开通民智,监督政府,纠正社会,提倡民族”为宗旨。文章以《少年报》社会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撷取一角,以窥其特色。该报以“愚者仅识字者”的平民为受众对象,在实施办报宗旨时,从内容取舍、栏目设置、语言及评论使用等方面入手,体现了平民化、通俗化、地域化的特色,展现了晚清岭南报刊浓郁的革命特色及地域特色,成为了解清末广东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