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险知识的生产:基于邻避议题的文献计量分析

张 乐

PDF(1808 KB)
PDF(1808 KB)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Vol. 17 ›› Issue (10) : 18-28.
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

论风险知识的生产:基于邻避议题的文献计量分析

  • 张 乐
作者信息 +

Risk knowledge production: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NIMBY Issues

  • ZHANG Le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摘要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风险知识的生产具有明显的社会嵌入性。各类社会性要素影响着风险知识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风险知识的生产方式。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所引发的风险状况是一切风险知识生产的源泉。风险知识在数量上的增加离不开学术共同体、科研院所、出版单位和各类基金等外部条件的支持,而研究者自身素养、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研究思路与逻辑等内在因素影响着风险知识的质量与水平。风险知识在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度较高,且与产出时间呈现负相关关系。整体上看,风险知识的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学院式”为主;知识生产的目标以政策回应为主,理论概括为辅;生产方法以文献提炼为主,缺乏大样本、多案例库的经验支撑;知识的产出效率虽高,但创新点少且增长乏力。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建构中国自己的风险知识体系。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risk knowledge has obvious social embeddedness. Various soci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risk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also determine the production mode of risk knowledge. Firstly, the risk situation caused by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tween people is the source of all risk knowledge production. Secondly, th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risk knowledg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such external conditions as academic commun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publishing units and various types of funds. Thirdly, researchers′ own literacy, research methods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s, research ideas and logic and other intern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risk knowledge. On the whole, the production of risk knowledge is still dominated by the traditional ″academism″. The production objective of knowledge is based on policy responses, and supplemented by theoretical summaries. The main method of production is document extraction. Knowledge production lacks the empirical support of large sample and multi-case libraries. Although the output efficiency of knowledge is high, there are few innovation points and weak growth. All these problems need to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research.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better build China′s own risk knowledge system.

关键词

风险社会 / 知识生产 / 知识社会学 / 邻避 / 文献计量

Key words

Risk Society / knowledge production / knowledge sociology / NIMBY / bibliometric analysis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张 乐. 论风险知识的生产:基于邻避议题的文献计量分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10): 18-28
ZHANG Le. Risk knowledge production: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NIMBY Issues.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8, 17(10): 18-28

参考文献

[1] 童星.中国转型期社会风险与治理[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7(5):6-11.
[2] 张海波.面向风险社会的知识生产[J]. 公共行政评论, 2016(1):1-7.
[3] 罗伯特·K·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 唐少杰,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5:600-606.
[4] 何艳玲. “邻避冲突”及其解决:基于一次城市集体抗争的分析[J]. 公共管理研究, 2006(1):93-103.
[5] 杨芳. 邻避运动治理:台湾地区的经验和启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8):56.
[6] 韩自强, 陶鹏.美国灾害社会学:学术共同体演进及趋势[J].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 2016(1):64-76.
[7] 吕孝礼,徐浩.欧洲危机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情况及危机研究进展[J].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 2016(1):28-51.
[8] 张乐, 童星. “邻避”行动的社会生成机制[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1):64-70.
[9] 张乐, 童星. “邻避”冲突管理中的决策困境及其解决思路[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4):109-113.
[10]谭爽. 邻避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生成及防范——基于焦虑心理的视角[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6(3):25-29.
[11]谭爽, 胡象明. 邻避型社会稳定风险中风险认知的预测作用及其调控——以核电站为例[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66(5):75-81.
[12]王奎明, 钟杨. “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基于民意视角[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22(1):23-33.
[13]陈佛保, 郝前进. 环境市政设施的邻避效应研究——基于上海垃圾中转站的实证分析[J]. 城市规划, 2013, 312(8):72-78.
[14]王奎明, 于文广, 谭新雨. “中国式”邻避运动影响因素探析[J]. 江淮论坛, 2013(3):35-43.
[15]何艳玲, 陈晓运. 从“不怕”到“我怕”:“一般人群”在邻避冲突中如何形成抗争动机[J]. 学术研究, 2012(5):55-63.
[16]陶鹏, 童星.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J]. 南京社会科学, 2010(8):63-68.
[17]汤汇浩. 邻避效应:公益性项目的补偿机制与公民参与[J]. 中国行政管理, 2011(7):111-114.
[18]陈宝胜.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邻避冲突及其治理[J]. 学海, 2012(5):110-115.
[19]何艳玲. “中国式”邻避冲突:基于事件的分析[J]. 开放时代, 2009(12):102-114.
[20]熊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实例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1(3):41-43.
[21]黄汇娟. 邻避情结与邻避治理——番禺垃圾焚烧厂设置的个案分析[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1(2):99-104.
[22]郑卫. 我国邻避设施规划公众参与困境研究——以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13(8):66-71.
[23]罗宪志. 邻避现象的民主协商治理路径探析[D]. 南京大学, 2011.
[24]杨秋波. 邻避设施决策中公众参与的作用机理与行为分析研究[D]. 天津大学, 2012.
[25]黄岩, 文锦. 邻避设施与邻避运动[J]. 城市问题, 2010(12):96-101.
[26]王彩波, 张磊. 试析邻避冲突对政府的挑战——以环境正义为视角的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 2012(8):168-176.
[27]管在高.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 管理学刊, 2010, 23(6):58-62.
[28]乔艳洁, 曹婷, 唐华. 从公共政策角度探析邻避效应[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6(1):93-94.
[29]金通. 垃圾处理产业中的邻避现象探析[J]. 当代财经, 2007(5):78-80.
[30]陈宝胜. 邻避冲突基本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3(6):81-88.
[31]王佃利, 徐晴晴. 邻避冲突的属性分析与治理之道——基于邻避研究综述的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12):85-90.
[32]娄胜华, 姜姗姗. “邻避运动”在澳门的兴起及其治理——以美沙酮服务站选址争议为个案[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4):114-117.
[33]侯光辉, 王元地. 邻避危机何以愈演愈烈——一个整合性归因模型[J]. 公共管理学报, 2014(3):80-92.
[34]赵小燕. 邻避冲突参与动机及其治理:基于三种人性假设的视角[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7(2):36-41.
[35]张向和, 彭绪亚. 基于邻避效应的垃圾处理场选址博弈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0(20):45-49.
[36]孟卫东, 佟林杰. “邻避冲突”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与应对策略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1(4):68-70.
[37]童星. 论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跨学科研究[J]. 学海, 2016(2):94.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SH010);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8CSHJ02);山东大学(威海)青年学者未来计划(2015WHWLJH09)资助成果
PDF(1808 KB)

135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