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1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7-01
  

  • 全选
    |
    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主持人:童 星教授)
  • 丁亚平,冀心蕾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1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电影的革命表达源于左翼电影,红色意识形态来自左翼电影运动。基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视角,对左翼电影运动的生成机制进行源流考辨,寻求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话语,分析红色革命基因的传承与流变过程,由此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的电影文化建设与百年中国电影的革命书写,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虽呈现出多样化,但无疑继承和发扬了左翼意识形态,为当下的电影文化提供了丰富、充足的养料。
  • 周安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战争电影具有鲜明的影像政治性质,而“老三战”电影在新中国以统一意志重建“人民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下,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重要历史使命。作为政治电影,它在尊重历史、表现真实的基础上,更把人物和故事纳入激进的革命表现主义框架中,采取立场明确、善恶分明的“身份定义”方法,在二元对立的战争叙事主调中,划出泾渭分明的敌我双方,寓褒贬于整部影片,激发出高昂、直接和快意的观影感受,服务于特定政治宣传。“老三战”电影开启了一种“人民英雄所向披靡”的叙事模式,包含了深具时代性的政治影像法则,使中国反法西斯题材电影独具韵 味,成为新中国罕见的“公民教育文本”.
  • 伊哈布·哈桑著,张桂丹,王坤宇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2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哈布·哈桑作为“后现代主义之父”,也同时提出了后人类的概念,可见二者有某种内在的关联。伊哈布·哈桑采用了假面剧的形式,将论文的背景、正文、引文、注释、历史、神话等作为假面剧的角色。当前频繁出现的各种热词,例如“赛博格”“控制论”“麦克斯韦妖”“维特鲁威人”“变种人”“后人类女权”等已在这篇完成于 1976年的作品中悉数出现。其讨论也并非浅尝辄止,而是从古希腊神话出发,中及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炼金术传统,下讫图灵对人工智能的预想等,从而揭示了想象、艺术与科学不可分的历史和未来。伊哈布·哈桑为唐娜·哈拉维、罗西·布拉伊多蒂和凯瑟琳·海尔斯等的相关研究打下了框架,特别是他对自然 -文化通联、科技与艺术互渗、人文主义与后人类精神之间的传承的洞见,基本奠定了当前后人类话语的基调。
  • 唐娜·哈拉维著,赵 文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3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娜·哈拉维在新的语境下延续了她的代表性著作《灵长类视觉》的主题,重点论述了文化 -历史 -符号实践中人与自然中的灵长类动物被共同塑造为多重意义的赛博格的内在逻辑。实验室中被内置机械装置的灵长类实验动物是通过技术基座进行自我建构的人的镜像,人也是通过动物社会学科学语汇所表达的灵长类动物的镜像。在哈拉维看来,“cyborg(赛博格)”不仅仅是“cybernetic(控制论的)”和“organism(生物体)”的缩合概念,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肌体机能的技术改造,而且也是在选择免疫学、遗传学、社会学、保险分析、认知科学、军事话语以及行为与进化科学 -文化话语实践中完成的象征界改造。可以说,在历史 -文化 -物质的象征实践中被书写的自然及其生物(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都是技术和文化双重意义上的赛博格。
  • 罗西·布拉伊多蒂著,阳小莉,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53-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唐娜·哈拉维本人警惕“后人类”这一说法,她的著作仍然是“高度后人类主义的”。她建立在女性主义基础之上的身体物质主义,不仅反抗男性中心主义和技术世界对边缘他者———包括女人、原住民、无产者、受虐者和被驱逐者———的压迫,而且强调主体的具身性及其历史、社会和政治责任感。与德勒兹的“成为动物”和布拉伊多蒂的“游牧主体”类似,她的“赛博格”“伴侣物种”和“技术 -怪兽”等核心概念,模糊了技术科学世界中人类与非人类他者之间的本体论界限,强调物种间的平等、情感与联结,并致力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亲属关系系统。最终,哈拉维的思想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并在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和生态哲学层面上,为理解主体的多重生成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概念框架。
  • 王冠,任建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6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行的纪检监察体制具有中国政治特色。这一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机构、四个时期、三条路径、两个节点、一条主线。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不同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任务的需要,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反腐败模式的过程中,中央层面先后出现的中央纪委、监察部、反贪总局、预防腐败局、国家监委等多个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断调适,并逐渐形成了“纪检监察合署”的组织结构。在纪检监察体制的变迁历程中,其演进逻辑主要是:管控廉政类政治风险,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强化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等。
  • 潘春玲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7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加强自我监督是权力规范运行的重要保障,符合监督工作的规律,同时也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现实要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后,纪检监察机关自我监督的现实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纪检监察机关的自我监督面临着监督主体不够明确、对象不够清晰、机制不够健全等困境。为此,纪检监察机关要以提高监督者素质作为加强自我监督工作的基础,以明确监督对象作为加强自我监督工作的重点,以合理构建工作机制作为加强自我监督工作的要义,以严格执行制度规范作为加强自我监督工作的保障,加强自我监督工作调适,提高自我监督工作实效。
  • 卢文刚a,b,孙家根a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83-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调研分析 A市快递行业安全发展现状和公共安全风险形势,基于快递邮件业务运营全流程链,剖析邮件运营安全风险隐患及原因,结合公共安全治理环境、电商发展态势、物联网发展技术、安检科技设备及分拣技术的应用,从政府部门、快递企业、消费者等多元主体视角提出加强风险协同治理策略路径:政府部门应健全完善快递行业监管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管和宣传教育,提供相应的配套扶持;快递企业须健全安全运营体系,加强邮件处理全业务链全环节风险防控,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现代化安检设备投入,提高从业人员风险防范职业化水平,改善作业标准,推进作业规范化等改进快递公共安全服务;消费者应加强快递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多元协同、联防联控、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推进快递邮件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防控公共安全事件。
  • 李琼,郑小雪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93-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既有研究中,对钉子户的截面式研究集中于抗争政治与利益博弈两大研究范式,忽视了钉子户的整体群像是一个时间现象:“钉”字呈现出钉子户在时间路径的僵持延滞样态,而“拖”是钉子户典型的时间策略。长期钉守让钉子户遭遇生命时间的耗散化、生活秩序的时滞化以及利益延迟兑现的内卷化等时间困境。通过对上海市 Q镇三户钉子户的考察,以时间政治的研究视角分析了钉子户长期困于时间里的内在机制,即时间压力的差异化政治、时间权力的微观政治、时间的“长时异化”效应。总的来说,钉子户是一种运用拖延的时间策略对抗征迁政策却遭遇时间异化而陷入时间困境的现象。
  • 张衡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101-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三行文艺”,是指清代以来、以广东十三行这一对外贸易机构为主要素材,进行创作的系列文艺作品。它肇始于清中期,当代是它创作的“井喷期”。新世纪以来,它的创作特色有:以“史”为积淀,文史互鉴促文艺作品生成;以“商”为特色,商人形塑展海商精神;以“创”为出路,文创出新助区域联动。创作特色的相辅相成,构筑起了粤港澳海商文化的书写策略,也为粤港澳区域文化的再造拓展了空间。
  • 凌逾a,b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109-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古以来,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就遥相呼应,交流频繁。在长期的互动中,表现出三个特点:多样态的文化交流、多层次的文艺交融和多城记的文学互动。两地文化都具有沿海性、商业性、跨界性、国际性等特性,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为两地构建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有利条件。两地文化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 翁丽嘉a,袁勇麟a,b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0(4): 121-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当代台湾旅行文学的方兴未艾,“真实”与“虚构”这对矛盾所引发的文类问题,成为了当代台湾旅行散文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文类问题包括游记内容是否要出自作者的真实经历、游记是否应包括游记体小说等。自传与游记都属于散文次文类,都具有书写的纪实性与回顾性,也都因真实与事实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屡遭质疑。因此,自传领域的相关研究理论对旅行散文的研究颇具参考价值。自传领域的研究理论包括对自传记忆的肯定、对自我建构合法性的认同以及叙述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借用自传领域的研究理论,来阐述当代台湾旅行散文中记忆与经验的相互作用、自我书写对自我的反身认识和旅行行为对返乡叙事的影响等问题,以此来说明经验的真实性和独特性对当代台湾旅行散文书写的重要性,这也为解读当代台湾旅行散文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