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本期目录
2022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2-01
事件哲学研究
数字时代的代际话语
“三孩”政策专题研究
全选
|
事件哲学研究
Select
作为事件的爱
汪民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爱对于两个人来说意味着结合。但是,这种结合有不同的方式和目标。巴迪欧有关爱的结合的观点和传统的爱的结合的观点存在差异。从阿里斯托芬到黑格尔到弗洛姆都强调爱的结合的目的是让两人达成一致,消除差异,从而克服孤独和分歧。但是,巴迪欧则强调爱的结合是一种事件,这样的爱的事件恰恰应该保持差异,肯定差异,只有差异才能让结合的两个人的视角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从而获得对真理的新的理解
Select
作为事件的人文教育 ———以强度分割论为变革核心
刘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1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晚近成为国际人文学主题的事件研究中,一个尚未得到深入阐释的核心问题,是事件对思想强度的分割及其意义。利奥塔、德勒兹与朗西埃三位事件思想家对此提供了前后演进的代表性论证理路。利奥塔切割整体强度中的点线面,进行富于差异性的配置与重组,弱化因果预设,并以剧场装置为例揭示了性欲能量对这种分割的驱动。德勒兹详细分析强度的三个特征,在准原因的无限细分中分割因果关系造成的同质性强度。朗西埃则通过对过度的稀释,演绎叙事分割,围绕无场所的场所地理学,提出了迂回写作这一基于身体的新型事件书写。由此形成的强度分割论,对当代人文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助推之功
Select
论卡普托的“事件诗学”建构
陈龙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3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哲学家约翰·卡普托是当代西方事件思想的重要代表,其“事件诗学”理论旨在克服传统形而上学(“本体—神—逻辑学”):以“事件”解构“本体—神”,告别对实体性思维和因果律思维的执迷;以“诗学”解构“逻辑学”,摆脱表象性思维与概念化言说的规训。“事件诗学”既为“事件”进入“诗学”赋予了示例,也为“诗学”言说“事件”提供了指引,更可为事件思想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方法论启发
Select
感知他者中的生命 ———早期黑格尔论爱
朱迪斯·巴特勒,王艳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4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格尔在《爱》中区分了两种爱的模式。宗教之爱以个体和对象世界的分离为基础,有限的个体需要否定对象的物质性,才能追求无限的生命,从而与宗教共同体相统一。因此,作为个体活着的条件,死去的物质维系着爱,这使个体陷入自我憎恶与活在死亡中的痛苦。与此不同,在真正的爱中,通过个体的离身之爱,两个人可以活生生地结合,使生命本身成为主体。因此,爱就是在他者中感知生命。然而,活生生的结合也无法完全克服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会导致一个人攻击所爱的他者,将爱转变为无法绝对同化他者的愤慨与暴怒。《体系残篇》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舞蹈。在这种审美形式中,个体能在无法克服物质性的同时,对丧失的对象表示哀悼,以此维系爱中的生命,将爱转变为巴特勒所谓的忧郁
数字时代的代际话语
Select
后浪:代际更迭与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转向
曾一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5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对B站《后浪:献给新一代的演讲》所引发的代际冲突的思考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代际演进的时代环境中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四个方面的文化转向———技术转向、价值转向、资本转向和审美转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来的种种青年亚文化,跟20世纪60年代欧美青年亚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并且由于城市化、全球化在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有必要将不同时期的青年亚文化置于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这样的“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突破了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理论“抵抗/收编”的简单关系模式
Select
绕过年龄重思“代”:从文本实践到数据实践的饭圈迭代研究
马中红,唐乐水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6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往的代际研究中,年龄是构成“代”划分的主要标准,数字时代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的“代”研究概念亟需改写。具体到饭圈,在经历了“文本消费”到“文本生产”再到“数据实践”的迭代更新,文本消费的重要性正在让位于数据实践,且饭圈的数据化与饭圈的媒介化和商品化直接相关。“数据信仰”绕过年龄成为分析饭圈代际的一级指标,语言维度、行为特征、情感心理、价值观念则成为分析饭圈代际差异的四个二级指标。数据信仰的特质包括:唯数据论、沉迷数据生产、顺从数据规则和数据迷思。数据信仰溢出饭圈,正在获得更普遍的适用性
Select
数字反哺与反哺阻抗:家庭代际互动中的新媒体使用
王敏芝,李怡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7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环境中,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成为人们展开社会行动的必要前提。家庭场域内子代青少年与亲代长辈对新媒体技术在理解、接纳与使用层面均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家庭代际交往与互动中存在明显的“数字代沟”。家庭内部的“数字反哺”机制既为“数字代沟”的消弥提供了自发救济,亦同时产生了代际互动及家庭关系的负向影响,“反哺阻抗”成为家庭代际间关系维系和反哺行为持续开展的现实挑战。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对话导向式家庭传播/互动模式的建立、对数字文化的理性认知,是克服“反哺阻抗”以消弥“数字代沟”的积极路径
Select
想象的共同体及其认同幻象 ———作为代际问题的《后浪》和B站跨年晚会
张雪,杨向荣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9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代际鸿沟表征了数字时代的文化差距、认同危机所引发的文化隔阂及由现代文化衍生出来的心理距离。《后浪》和B站跨年晚会作为现象级代际互动实践提供了分析数字代际鸿沟的新视角。当下基于数字传播场域展开的代际互动通过话语实践和符号互动建构了想象的共同体,代际文化的“破壁”直接源于资本动因,也是其网络空间相遇的必然。然而这一共同体是认同的幻象,其话语实践的策略性揭示出主流文化、消费文化对于青年亚文化的意识形态收编和商业收编,其话语博弈的普遍性也彰显了后喻文化的生命力
Select
“代差反讽”:网络亚文化中的代际冲突与符号表征
蒋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103-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亚文化常常运用反讽修辞,来表征不同世代群体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与审美代沟,这类反讽可称之为“代差反讽”。“代差反讽”大体可分为针对前代人的“他者否定式反讽”和针对青年世代的“自我贬抑式反讽”。他者否定式反讽可分为直接矛盾式反讽、悖论式反讽和戏仿式反讽等亚类型,表征了“中老年恐惧症”的社会普遍心理。自我贬抑式反讽可分为苏格拉底式反讽和第欧根尼式反讽等亚类型,表征了青年人与前代人劳动价值观存在的差异。青年人所发明的否定性符号,可能被收编或“询唤”,变质为青年人的“自我青年化”,但也可能通过对青年形象的“逆写”,发明一种虚拟性的虚无主义情绪,潜在地表达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精神
“三孩”政策专题研究
Select
生亦或不生:“三孩”政策对农村妇女的影响研究 ———基于湖南西村的田野调查
胡桂香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113-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孩”政策的实施给妇女的生育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主要体现在留守妇女增多造成婚姻不稳定、性别的劳动分工以及家庭经济地位的不对等引起夫妻矛盾、多孩抚育过程中婆媳关系冲突频繁以及高龄生育对孕产妇身体带来伤害等。要使“三孩”政策在农村落地,不仅需要采取相关的激励、奖励措施,更需要从普及生育保险制度、加强性别平等意识教育以及完善托幼、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下功夫
Select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制度分析
李相禹,彭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125-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分析制度要素与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揭示制度变迁的深层机制提供了分析框架。从新制度主义理论的视角对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制度体系与制度变迁进行分析,发现其构成“三位一体、互动互构”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的同行同构,寻求合法性,并借由制度的同向发力,寻求精准嵌入。因此,应以“三位一体”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实现三重制度的互动互构,以“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为焦点,建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度场域,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Select
家庭“三孩”生育意愿及其与婴幼儿照护支持的关系
洪秀敏,朱文婷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136-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落实“三孩”生育政策,重在加强配套支持措施。以6省市19363个婴幼儿家庭为调查对象,探讨家庭“三孩”生育意愿及其与婴幼儿照护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家庭普遍期待生育两个孩子,“三孩”生育意向不高,但生育计划较明确,且不同家庭生育意愿存在差异;在家庭获得的婴幼儿照护支持中,安全性支持供需不匹配,关系性支持总体较佳,成长性支持上期待减少宣传、增加婴幼儿游戏场地和普惠托育服务;此外,婴幼儿照护支持显著影响生育意愿,尤其受到经济成本、时间精力及孩子成长相关因素的影响。建议关注家庭生育意愿低迷现实,尽快完善生育经济支持政策,健全生育休假制度,提供配套儿童活动设施和托育服务资源,以减轻家庭后顾之忧,更好地释放生育潜能
Select
0~3岁幼儿照顾类型及精准育儿支持分析
方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1(1): 149-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0~3岁幼儿照顾的巨大压力是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城市对于0~3岁幼儿的照顾形成了转移型、包揽型和分担型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类型有着不同的文化理念、实现方式和支持需求。要实现对0~3岁幼儿照顾类型的精准支持,一方面需要强化协同各部门围绕婴幼儿照护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多主体的作用,通过建设0~3岁幼儿精准育儿支持体系,进一步减轻家庭幼儿照顾压力,以实现我国人口政策的顺利转型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平台
写作规范
论文格式模版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审稿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热点文章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专题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