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3(5): 14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持人语:近年来,随着人体克隆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数字孪生、“数字纪念”的产
品和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越发普遍,人类与各种形式的自我复制体之间的伦理关系成为热
门话题,大量“复制人”题材的科幻电影随之涌现,将“本体人”与“复制人”的角色冲突深
化为人类中心主义危机和主体性存在焦虑的主题,契合了当前“后人类”伦理困境与人文
之思。
本次笔谈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视角讨论了上述主题。李蕊的《“后人类”语境下克隆人
题材电影的影像特征》从“复制人”(克隆人)角色造型、空间场景、隐喻性画面等角度对
该题材电影的影像特征进行了专业分析,提出“唯美”或“破败”的影像风格反映出不同影
片创作者对“本体人”与“复制人”伦理的差异认知;袁园的《科幻电影中的复制人类型与
后人类伦理》对于机械化、克隆、赛博格、虚拟数字化等“复制人”类型做了电影史梳理,并
归纳出四种伦理焦虑;赵斌的《朝向死亡的悲悼———从〈天鹅挽歌〉中的“复制”情境谈
起》和韩贵东的《以爱之名的“至暗时刻”———科幻电影中“复制人”的自由伦理问题追
索》,从“见证死亡”和“自由”两个角度指出“身体、情感和记忆”是人类维系尊严的最后
堡垒,也是与“复制人”进行和解的途径。这四篇文章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
下,从本体人、复制人的角度聚焦(科幻)电影历久弥新的伦理话题,积极参与到当前“何
以为人”的哲学讨论中,也力图为电影艺术及文化研究探索新的理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