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 全选
    |
    马克思主义审美政治研究
  • 刘彦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审美时间哲学是美学最重要的维度之一。马克思主义审美时间哲学的核心是共产主义美好生活这一审美时宜。马克思主义美学对西方美学的革命主要就是审美时宜革命。由此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把美感视为财富的形态之一,对资本主义时间制度及时间剥削作为美感财富分配不公的主要形态,进行还原、批判,并以共产主义审美生活作为时宜基点进行未来社会建构。就还原看,他们对工人阶级工作与生活的实际状况进行田野调查,从人际美学、工作美学角度进行保全,获得第一手材料。就批判看,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时间制度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美感财富的剥削主要是时间剥削。就建构看,他们根据共产主义审美时间制度,批判了宗教与资本主义的禁欲主义,尤其是从自由时间制度与审美生活的关系,刻画了美好蓝图。
  • 黎庶乐, 刘志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16-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列斐伏尔的早中期日常生活批判包含两条主要线索:“改造道德秩序的革命设想”与“恢复美学本性的革命设想”。前者依赖于改变社会历史的主体,而后者则依托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个体,他们从日常生活的质料中汲取养分。只有在“重新发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框架下,才能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恢复美学本性的革命设想”构成其人类解放理论的核心目标。在瞬间实践中恢复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总体性,最能体现列斐伏尔的批判具有诗意的创造性特征。然而,这一设想并非神秘或抽象,而是具体可感的。“恢复美学本性的革命设想”实质上是一条人类不断超越自我异化,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统一的解放之路。据此,列斐伏尔提出了两条解放路径:一是西西弗斯式的道路,即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克服异化、积累知识和经验,逐渐接近“总体人”的理想;二是狄奥尼索斯式的道路,通过节日或特殊瞬间,使个体与自身的异化部分重新融合。
  • 刘 灿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2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米歇尔·福柯与阿格妮丝·赫勒同为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哲学家,前者曾对后者的理论转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具体呈现于生命政治与伦理美学两大问题维度。福柯后期思想有着明显的伦理转向,他将自我关怀列入应对现代性危机的处方中,并创造性地引入了“生存美学”这一概念,据此生成了一种带有美学形态的自我伦理学。赫勒将生命政治与伦理问题关联思考,尤其重视福柯的自我关怀理论。她提出了一种注重个体自主选择的个性伦理学,强调情感操持这一主体对自身的感性实践,指认美是伦理的固有内容而非装饰。从福柯的生存美学到赫勒的个性-伦理美学,二者皆将目光聚焦在伦理主体的感性生成方式上,为重建伦理主体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审美路径,也为当代伦理学与美学的双向互动提供了一种新范式的转换契机,共同推动了当代美学的伦理转向。
  • 韩振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33-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探索了从人的本质到审美解放的路径。这一审美政治的解放维度在当代哲学家、美学家雅克·朗西埃的思想中引起了强烈回响。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生命,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全部人的生命力量的对象化活动,这一活动是生命的自由和快乐。从感性解放的角度看,共产主义的实现即人的自由生命活动的全面解放,也是一种审美解放。不同于马克思的是,朗西埃把异化劳动对工人的感性剥夺扩展为社会对“无分之分”的感性分配的不平等,也把马克思的类本质的生命解放具体化为社会等级中被压抑者的审美解放。从朗西埃对马克思早期的感性与审美解放的继承与发展来看,朗西埃作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读者把马克思的审美政治的解放维度时代化和具体化了。
  •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与地方性研究
  • 张志忠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4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莫言小说揭示胶东半岛农民自抗德斗争以来百余年间应对现代性冲击的复杂态度,从乡土文化传统中汲取资源,寻找而且获得“民间音乐”的真谛,在文学的现代性与本土化之间取得积极的创造性成果;以丰盈而陌生化的感觉描写、创造中国式的新感觉小说,抗争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也抗拒资本主义工具化造成的人性异化,救治“单向度的人”;在现代性之风云跌宕中倾诉农民的苦难哀伤和乡村的衰亡,更着力塑造乡村中的“狠人”形象,为农民的英雄主义奏出最后的绝唱。
  • 冯黎明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5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方”作为意义的一种生成机制,跟“区域”和“本土”有着重要的差异。20世纪中期以来,在现象学的存在论影响下,人文地理学和阐释人类学将“地方”和“地方性”概念提升成为现代人文学科知识活动的重要论题。“地方性”是一个意义论概念,它在知识论和真理论范畴里的阐释有效度并不高,而在以意义论为阐释轴心的文学研究领域中,地方和地方性可以发挥重要的释义作用。“地方”是一个介于“情境”和“空间”之间的概念,它兼有情境的个别性和空间的普遍性。“地方性”指向文学文本意义生成机制的阐述,其要旨在于从主体与其居所的交互关系的历史中辨析文本意义的生成。地方性是文学文本意义独异性的来源之一,而学术界常常把地方性当作文学对于区域文化精神的知识性书写,这种理解遮蔽了文学意义的个人独特性,也误解了文学的地方性特质。
  • 吴泽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6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初至20、30年代,进化论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日益占据支配地位。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学者对“进化”观念提出质疑与挑战。20年代,梅光迪、胡先骕、章士钊、梁启超、钱基博等相继表达对文学进化观念的质疑,认为进化观念后胜于前、白话优于文言的假设不成立。卢冀野不仅质疑文学进化,更有意识地提出文学“蜕化”论,主张文学无进化亦无退化,只有蜕化。“蜕化”之外,“变迁”“流变”“发展”等不同于“进化”的文学史叙述方式也先后出现。这些叙述方式都具有挑战主流的文学进化论的意味,但同时又与进化论有着复杂的关联。20世纪文学研究中的这一段历史,对于当下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具有借鉴意义。
  • 90年代书写研究
  • 张 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77-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辛爽导演的《漫长的季节》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老工业基地的变革为背景,通过一桩悬案将转型期不同群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电视剧所表达的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社会意涵,在“个体化”理论和“现代悲剧”概念的观照下可以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结合“转型与断裂”学说可以看到,《漫长的季节》通过悬疑叙事的形式,揭示了中国式“个体化”进程中“父一代”的双重“脱嵌”现象:一方面是个体与单位制的分离;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应社会支持系统的重新嵌入。这一独特的“个体化”进程导致了“父一代”身份认同的断裂与精神创伤的危机,并在剧中通过“子一代”的死亡和复仇的叙事浮出水面。而“子一代”通过悬疑的叙事策略对自身成长体验进行回溯,无意中触及了时代转型期的隐秘之处,不自觉地展现了这一代人“无个体主义的个体化”进程。
  • 罗皓曦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8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增强,人们越发希望在此日常危机中找到依靠和连续性。与不稳定经验紧密相连的“90年代”成为了中国文艺和学术界的热门主题。在传统的文学、影视之外,电子游戏也成为这一怀旧浪潮中新兴的媒介参与者。以《坏小孩》为代表的复古怀旧游戏中介了同时作为游戏化身、怀旧范式和适应机制的“儿童游荡者”,其“苦中作乐”和“改邪归正”的剧目激发了两种关于日常生活的想象力:一种试图批判性地在不确定中重新把握和定义日常生活,另一种则通过回归规范性的惯例和意识形态获得安全感。二者的辩证张力表明,随着新常态下中产阶级式的“美好生活”越发难以实现,怀旧实践回应和适应了此境况下的焦虑和不安。
  • 新媒介与社会发展
  • 杜 安, 徐明亮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10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被电影史忽视的戏剧舞台片《秦娘美》是孙瑜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电影《秦娘美》由同名黔剧改编而来,黔剧《秦娘美》脱胎于侗族民间口头文学“珠郎娘美”。电影则对“珠郎娘美”中女主人公改嫁生子等后半生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省略,表征了侗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及导演的浪漫精神与民间的审美风尚相互涵濡、彼此嵌合的状况。《秦娘美》的“跨媒介实践”体现了导演力图打通诗、乐、舞、戏与电影界限的艺术理想,表现出孙瑜对“诗意的民族风格”的持续探讨,对“世外桃源”、民间精神及乡土母性的执着追寻。其收获与缺憾,折射出孙瑜后期艺术追求与“十七年”电影情感结构的张力。
  • 茹 英, 刘颖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116-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与迅猛发展,给全球经济、社会及文化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数字殖民”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往的“数字殖民”研究聚焦于技术控制和经济支配等维度,亟需新的理论视角以形成全面和深入的多维分析框架。在后殖民理论视角下,“数字殖民”与后殖民主义在经济剥削、文化异化及“他者”建构方面有同构性,是新型全球文化与经济控制范式。后殖民理论为解读“数字殖民”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凸显本土文化价值,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辨识与反思边缘化声音提供理论工具。多维度研究进路有助于理解数字殖民本质,推动全球信息技术公平均衡发展,构建开放、包容、多元的数字文明生态。
  • 缪彦鑫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127-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以来,对以电影、电视和数字档案为代表的现代视觉媒体技术的研究经常陷入以人类的媒介感知与时间体验为中心的线性史观陷阱:视觉技术的发展史常被视作连续且同质的进步史。20世纪末进入活跃状态的档案学话语与逐渐日常化的档案实践,使视觉媒介技术不再作为文本与符号的被动承载空间而具备了自身的生成性,并为视觉研究提供了去人类中心化的物质性视角。以档案为信仰的媒体考古学者,一方面以档案理论为方法,强调了三种现代视觉媒体技术之间的断裂性、偶然性和由于人类感官滞后造成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则以视觉档案为视角,指出在从模拟、电子到数字化的技术背景下传统档案理论与存储空间的解体与重置。
  • 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主持人:童 星,周利敏)
  • 刘 冰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136-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社会韧性是城市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关键设施的韧性相比,社会韧性的形成需要更为复杂的跨边界活动。以合作共治为导向的社会治理变革试图从总体国家安全的角度提升社会化解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城市社会的韧性治理需要适应风险弥散的特征,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之间、线上和线下之间开展边界连接和联合行动以提升社会韧性。边界沟通、边界组织和边界对象有效地弥合了行动主体间的差异点。多元主体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常态合作伙伴关系,在突发任务的激活下产生多重自主响应网络,满足应对多类型社会风险的需求,资源共享和共同行动提升了城市应对社会风险的韧性。边界视角的分析细化了社会韧性的形成过程,并为城市韧性治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工具集。
  • 林鸿潮, 吕之滨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4(3): 148-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韧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推动了城市灾害应对策略的演进和更新。基于“韧性”的城市灾害应对策略既承认“刚性”措施的重要性,也承认灾害的不确定性,并寻求构建动态、兼容的灾害认知模式,传统“强对抗”策略存在的诸多问题由此得到纾解。由于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对城市韧性的提升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理念也应基于“韧性”进行更新,并借助制度化手段促进其实现。应急救援力量的“韧性”建设导向体现为对鲁棒性、冗余性和易恢复性的追求。具体的制度化建设路径包括: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规划,尤其是明确多种应急救援力量的分工机制;畅通应急救援力量之间自主性合作渠道和义务性互补机制;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效能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