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14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20
  

  • 全选
    |
  • 戴维·H·罗森布鲁姆 (David H. Rosenbloom), 公婷(GONG Ting)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合作治理已经成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合作治理的局限性在于其可能导致腐败新形式的产生以及旧形式的扩大。合作生产则可以通过激励个人反腐来促进廉洁合作治理的公共价值。美国的Qui tam诉讼是以合作治理的逻辑来激励全民参与反腐的一种尝试。
  • 王枫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1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扎根于真实情境的研究方法,其在反腐败领域的运用,具有独特的价值。既可以解决反腐败一线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反腐败工作的质量及一线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促进其职业发展;又可以在强化反腐败一线工作者的职业意识、增强其职业成就感的同时,推进反腐败研究范式的变革,推动反腐败理论的发展。在反腐败领域引入行动研究方法的关键节点主要包括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实施者、研究的全过程以及研究成果的运用等。而将反腐败领域引入行动研究方法应注意的事项主要有三,即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现反腐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合作研究,尽可能推进多维度的行为反思等。
  • 张扩振, 彭龙慧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16-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权有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两个层面,国家通过赋予主观权利的方式对社会权予以消极保障,通过法律制度性间接保障的方式以积极行动来实现反射性利益。以重要性理论为基础,西方基本权利宪法审查基准分为严格基准、宽松基准和中度基准。就社会权宪法审查而言,该理论存在着一定缺陷,可以社会权发展成熟程度和对财政能力要求为基础,建立以宪法委托为前提的自由性基准、以主观权利为前提的控制性基准以及以核心权利为前提的严格性基准,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权宪法审查基准。
  • 韩 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开始着手起草国际人权公约。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对国际人权公约的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国际人权公约基本上持积极态度,主张尊重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国的意见,不回避签署单一的人权公约。而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以国际人权公约与美国宪法基本精神存在差异为由宣布暂不批准该公约。美国对国际人权公约持保留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社会对人权的不同诉求。
  • 张扬金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29-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从内涵上体现为一种全球秩序,表现为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秉承自由、平等原则而开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与国际诚信旧秩序并行不悖,客观上呼唤一种融公共性、包容性、多元性、积极信任等特征为一体的新秩序。国际诚信新秩序的重建,需要从秩序理念、秩序网络、秩序内容、秩序维护平台等多方面予以努力。
  • 谭 波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3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行宪法实施一直与宪法事例存在实际的联络,对典型宪法事例的归类分析中可以看出法治思维的必要。依循传统的权利分类,“个体”思维、程序思维、公法思维、“唯法”思维可以成为首尾相顾的权利保障思维体系,而更广泛的宪法事例解构可以为强化宪法实施的法治思维之变现提供直观反馈与技术支持。
  • 殷 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侵权行为较好法理论和最密切联系原则长期以来在我国广受好评,甚至在立法过程中一度被全盘采纳。然而,该理论存在无视结果的预见可能性的严重缺陷,与历来采用萨维尼型国际私法的我国国际私法格格不入,不应盲目采用。而对机械、僵硬的侵权行为地法主义注入灵活性的改革,则完全可在传统的国际私法理论框架内实现。
  • 汤秀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5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是社会治安防控的积极手段。流浪乞讨群体职业乞讨严重,且时常以非法操控乞讨、明讨暗偷、欺诈强讨等恶性手段组织乞讨活动,具有隐藏性高、侵害性大、组织性强、区域性明显、流动性频繁的特点,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建设统一救助管理网络,培育社会救助力量,加强救助机构人才资源建设,以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性、系统性,形成广泛的参与机制,提升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
  • 丁魁礼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6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科技计划作为公共科技政策的具体形态,致力于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国家竞争力的高低。文章分析指出国家科技计划运行中影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四个突出问题分别为: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激励制度供给不足; 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责任与权利没有统一,尤其是资金使用监管无力; 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承担者市场意识亟需强化;国家科技计划中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有待提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严格落实国家科技计划运行中的责任和权利相统一;弥补制度漏洞,减少申报成本,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统一的原则;增加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的制度供给。
  • 田 丰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6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20年代末茅盾在与太阳社、创造社诸君的革命文学论争中,既有所辩驳与坚持,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妥协和退让。在此过程中虽然从内心深处茅盾对论敌的观点并不完全赞同,但在论敌咄咄逼人、四面出击的强大攻势面前,茅盾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激进的革命文学意识形态的压抑性力量,开始有意无意间接受起革命文学思想的规训,并因着这力量的迫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文学观念进行“重塑”,最终完成了“华丽”的转身,重新回归到左翼阵营之中。由此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对待“左联”时期诸多论争的态度上,也涉及到文学批评和《子夜》等小说创作之中。
  • 陶成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7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鼓吹乐曲本身具有军乐属性,其在出征命誓和还师凯旋两种重大军事仪式场合的礼乐应用,促使了魏晋以来命将出征、庆贺胜利等诗篇的生成,直接催生了“凯乐体”战争诗的生成。“凯乐体”战争诗及边塞诗,应用于出征则极力宣扬出战必胜的威仪,应用于凯旋则颂扬军威国威告捷献功。这类作品长期以来被当作歌颂侵略的非正义作品加以批判,是忽视了其“凯乐体”文体特征的内在书写要求。
  • 胡善兵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澳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失守。寓澳诗人的诗词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韧。这些诗作或吟咏澳门风景之美丽,或议论濠境地势之险要,或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与执着,或叙客澳西人人情风俗之中国化,可以窥见,中国文化传统在澳门岛一直得到固守。
  • 曹艳红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游子还乡”是中国现代漂泊母题叙事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是,“还乡”的内涵已完全改变,主人公有关家乡的幻梦已经破灭,还乡之旅充斥着哀怜、讽刺、厌恶、仇恨等负面情绪。游子们的“还乡”是源于“寻根”的需要,但“还乡”又坚定了游子离家漂泊的路。“游子还乡”主题也因此丰富了中国现代漂泊母题叙事文学的创作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文学展示了另一道风景。
  • 李 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86-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关注现代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人伦关系的嬗变。作家探讨乡村亲子伦理从传统转向现代:颂扬传统的父慈子孝,批判“父为子纲”的守旧;赞扬现代亲子间平等互敬意识,审视代际伦理差异中的父子冲突。作家尤为质疑并否定现代经济发展中,人极度追求金钱与物质欲望导致孝亲伦理的极端异化现象:父子倒孝、金钱物化与亲子相弑。作家面对传统伦理美德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悄然流失,深切地呼唤其实质精神的回归。
  • 刘纪新, 林进桃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1): 9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宗白华的诗思想深邃,艺术精湛,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世界本质的追问和思考。在宗白华的诗中,大自然蕴含着神秘的“大优美精神”,诗人沉入自然,并从中获得“大优美精神”,实现了终极性价值建构。另外,宗白华诗中的自然与道家哲学中的自然有本质区别。